第八十六章 伊王來了

所謂疏不間親。

葉淇固然是朱祁鎮信重的大臣,也是朱祁鎮在地方上重分量的改革支持者。但是這樣的關系,能夠比得上父子之情?

葉淇怎麽可能說伊王的不好。

但是能說伊王好嗎?

也不行。

畢竟而今大明文官集體基本上已經確定了立場,就是太子。這是儒家道統所在,也是大明祖制的核心,幾乎任何一個文官士大夫在這一件事情上,都沒有一點點的異議。

這是朱祁鎮在太子這個問題上,不能動搖的一個原因,當然了,其次的原因,也是他其他兒子也沒有表現出遠遠勝過太子的能力。

葉淇也秉承這個原則,他如果不支持太子登基,他本身就在文官群體之中混不下去。

他今日為伊王美言幾句,或許被整個文官體系打入另冊之中。

這就是兩難的處境。

葉淇迅速做出了選擇,那就是說實話。

對於聰明人不要玩什麽小花招,實話即便有些難聽,對方也不會太在意,但是如果說假話,很可能讓對方懷疑之前所言的一切。

而朱祁鎮幾十年皇帝當下來,可以稱得上老奸巨猾,不可謂不聰明。

葉淇說道:“伊王殿下,有統兵之才,這數年來,與瓦刺大小交鋒十幾次,所戰皆勝,瓦刺人不敢東侵,皆是伊王之功,只是臣看來伊王好像一個人?”

朱祁鎮說道:“何人?”

葉淇說道:“三國孫伯符。”

三國的故事,很早就在民間流傳,而報業的大規模發展更是刺激了小說行業的發展,可以說而今的小說要比歷史上的明清小說更加輝煌,畢竟北京與南京,江南不知道多少報紙都需要小說連載。

而三國作為最經典的一個本子,自然流傳很廣,以至於到南洋日本之外。

葉淇選擇說實話,但是實話也是可以用傾向性的。

誇伊王是孫伯符,也就是孫策。其中有多少水分暫且不提,單單這一句話,細細品味是誇獎嗎?

縱然伊王真有孫策之才,而今的大明天下需要一個這樣皇帝嗎?

答案是不需要。

大明沒有一個同等級的對手,那麽最大的對手,就只有自己了。重要的事情就是在內,而不是在外。朱祁鎮已經意思到了大明而今的版圖,已經到了大明這個國家機器統治的極限了。

在鐵路沒有完全貫通,電報還沒有出現的時候。大明根本不能擴張了。

即便能打下來一些地方,也不過是負資產。

就好像朱祁鎮為什麽分封諸王到南洋,不就是大明朝廷對這些地方,實在是難以控制,鞭長莫及。

伊王即便是天下第一名將,而今也不適合坐在大明皇帝的位置上。

葉淇一邊誇獎伊王的一些戰例,又暗暗暗示,伊王在理政上面根本不行。比如伊王已經欠了西域總督府經費七十三萬兩之多。

朱祁鎮對葉淇的話,只是信一半,他相信伊王是一個合格的將領,領兵打仗,估計是有幾手的。但是與孫策相比,朱祁鎮也就是聽聽而已。至於伊王不會理政,以至於欠七十三萬兩經費,朱祁鎮也信一半。

伊犁雖然是一塊很好地方,占據了伊犁河谷,水草豐盛,可耕可牧,按理說,如果好好經營未必比不上伊州府。但是情況不同。

伊犁是大明的最前線。

與瓦刺短兵相接。

而瓦刺人一般向大明朝貢,雙方有商貿往來,另外縱然暗示不少部落,縱兵劫掠伊犁。

面對這個情況下,要讓伊犁自給自足,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但也未必不可能,只是伊王做不到而已。

至於伊王欠西域總督府的錢,朱祁鎮也不覺得算什麽?當初大明任何一個邊鎮,每年要讓朝廷協餉的數字就是這個數字了。而且伊犁這個數目也不是一天兩天落下來了,這已經說明了伊王的能力。

而且想想就知道,朝廷上下文官系統對伊王的態度,什麽情況之下,西域總督府才會讓伊王欠錢的?

須知西域總督府本來就承擔一部分伊犁的後勤供給。

伊王或許是一個合格的邊將,卻未必不是一個合格的皇帝。

朱祁鎮嘆息一聲,說道:“伊王欠的七十三萬兩,又少府接了。”朱祁鎮隨即不在談論關於伊王的話題。

這已經是一個很好的暗示了。

葉淇也很識趣的不去提。

接下來的事情,卻是題中應有之意,大軍在伊州修整,朱祁鎮卻開始了自己的工作。

嗯,如果也能說成工作的話。

大概是與當地有力人士,吃吃喝喝,遊覽一下當地的名勝,讓翰林們寫上一兩篇好文章,豎立在當地,讓後世的人知道,他,正統皇帝曾經來過這裏。也讓懷恩找些當地百姓,朱祁鎮親自與之交談,好了解一些,他在奏折之中了解不到的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