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荊州長堤(第2/2頁)

那就是大明讓百姓無償服勞役的事情,已經很少很少了,一條鞭法之下,必須給百姓工錢才能役使百姓,卻給朝廷大工程的費用款,增加了很大一項。也就是說之前一兩千萬兩就能完成的大工程,而今最少要增加一半,甚至更多。

從這個角度來看,朝廷的錢是永遠不夠用的。

朱祁鎮有在荊州長堤附近找了一戶農家用飯,雖然號稱吃的當地家常便飯,不過一頓白米飯,但是朱祁鎮也知道,尋常百姓不是吃不到白米飯,而是一般情況下,很少能吃到。

因為朱祁鎮吃的大米,是與現在大米差不多的精米,而尋常百姓是吃不起這個的。無他,精米出米比小。

很多人都沒有這個概念,似乎覺得種出多少稻谷,就有多少大米。

其實,種出稻谷脫殼之後,是有一個耗損的。而這種精米耗損最大,口感也是最好的。而尋常百姓家吃的都是糙米,這是打磨比較輕,也保留一些外層的胚芽。吃得時候必須充分咀嚼,否則很容易肚子疼。

但是這種米出米高啊。

這個時代吃飽飯才是第一位的。

民生多艱。

縱然朱祁鎮覺得自己做了很多很多的事情,但是反應在百姓飯桌上面的,還是太少太少了。

朱祁鎮從荊州大堤下來之後,繼續西進了。卻沒有沿著長江繼續西進,因為再西進就是三峽了,而是進入一條長江的支流之中,號稱夷水,又稱黔江。

朱祁鎮在這船上,立即感受到了不同。

這裏比長江沿線好荒蕪多了。

長江畢竟是貫通天下的水脈,長江沿岸能夠開發的地方,都已經有了大大小小的村落,即便是三峽這種地勢險要的地方,也都人聚集。因為長江三峽之上,別的不說,纖夫的需求量還是相當大的。

而這一條黔江之中就不是這樣了。

很快,程政敏就護送著朱祁鎮在一邊下了船,請他視察當地一個剛剛建立起的移民點。

朱祁鎮看了這個移民點,大概有百余戶人家,所有的耕地都是沿著這一條河岸開辟的,而後面就是連綿不斷的大山,有一條小路從這裏延伸出去,直入大山深處。幾個轉折就不見了。

但是在輿圖之上,朱祁鎮能看得出來,這一條路還連接這幾個移民點。

這附近一帶,也就是整個長陽縣大概安置了有千戶百姓。

程敏政說道:“陛下,這裏是永樂年間伐木的路線,臣因舊址屯田安民,充實長陽縣戶口。如長陽這般,還有數處,大概安置了,整個荊州府西,安置大概萬戶上下。”

伐木從來是很辛苦。

出山之時,折損一半也不是沒有的。

這種硬生生在山林之中鑿出一條將大木運下山的道路,卻不想惠及後世。卻是沒有想到的。

朱祁鎮心中微微一嘆,這正驗證了他之前的想法,這裏有一個關卡,乃是漁洋關,這個關卡是當初初代楚王征討山中土司所建,這裏條件之艱苦,只能說是一步步從山中開辟一點點的土地,卻也壓縮了土司的生存空間。

而受到大山的限制。

將來也不會有什麽發展空間。

湖南情況或許比湖北這裏好一點,但也差不了多少。

只是不管怎麽說程政敏的想法,不僅僅代表他自己的想法,很多移民也是如此,他們寧肯在山裏刨食,只為距離家鄉近一點,一生之中或許還能回到家鄉一兩次,也不願意去南洋,以為一去,就是生離死別,今後再也難以回家了。

這也是人之常情,民可以樂成,不可與慮始。朱祁鎮也沒有想要改變他們想法,畢竟治民如水,有時候要逆水,畢竟很多百姓是看不到遠處的,但是更多時候是要順水為之。逆水之事,偶有一二即可,太多了,那是要翻船的。

南洋移民之事,總就不能操之過急,還是讓時間來改變一起吧。

朱祁鎮倒是想沿著伐木山路入山看看。但是他知道左右是不會讓他入山的,看到這裏也就不再看了。隨即順流而下。一路向東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