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太子回南京(第2/2頁)

朱祁鎮對太子的能力,一直是心中有數。也就不糾纏於具體事務了,而是問了一個問題:“自從當初令你南征淡目以來,朝廷在海上滅渤泥,滿刺加,淡目,而今又誅阿瓦,阿拉幹,令南洋賓服,天竺側目,你覺得接下來朝廷應該怎麽做?”

太子沉吟片刻,暗暗揣測朱祁鎮是怎麽想的,卻不敢肯定,最後決定實話實說。說道:“陛下,臣以為當內修理政,安堵南洋與西洋各地,令南洋各親藩與藩國安心,能不動兵,就不動兵。”

朱祁鎮說道:“具體說說。”

太子說道:“南洋漢民少,各軍將士多為兩廣雲貴人士,久戍南洋,多有思鄉之念,將士們腰纏富貴,多有歸鄉之念,而今各軍士氣,已經不如當初那麽旺盛,這是兵墮。”

“征伐南洋西洋之間,屢戰屢勝,各級將領將南洋各國視如魚肉,似乎只手可以擒拿,卻不知道南洋氣候其實不耐於大軍作戰,一旦輕敵,陷入叢林之中,恐怕就有敗績,此所謂之將驕。”

“南洋西洋各藩國,凡桀驁不馴之輩,皆以平定,剩下的都是大明忠臣,如暹羅,真臘,蘇祿,老撾,等數國,接是無負於朝廷,朝廷大舉用並於此輩,則是理屈。如果不用兵於此輩,則西進天竺,有兩條路,一路是從兩廣而南洋,從南洋而西洋,這是海路,實在太遠,陸路就是友雲貴到西洋,路雖然不遠,但是艱難險阻,高山大澤,實在不是用兵之地。縱然要用兵,最少也要將道路打通之後,再做計較。”

“更何況,各親藩這些年才到南洋,還沒有站穩腳跟,各親藩多則萬余士卒,少則不過數千百姓,尚不及當地土著一大部,而今之所以能在當地立足,是有大軍保護,如韓王藩一般,一旦有事,南洋駐軍月余可到。如果大軍西進,南洋的兵力就進展了,若有大事,則鞭長莫及。若失陷親藩,則如何面對列祖列宗。”

朱祁鎮對太子的回答,還是比較滿意的。

大明在南洋與西洋的擴張,已經到了極限了。

用一句武術術語來說,就是力道用老了。

南洋與西洋各級人馬,加起來,也是有二三十萬之多,但是為什麽太子與和碩特汗國對峙的時候,身邊只有僅僅四萬大軍,不就是以為占據的地方越多,分散的兵力也就越多。

到時候可以動用決戰的主力也就越少。

越往西,越是如此。

當然了,朱祁鎮也明白,太子言語之中另外一個隱藏含義。那就是既然海上征戰,已經不能持續下去,要告一段落了,那麽是不是應該將他這個太子從南邊召回來了。

朱祁鎮不置可否,說道:“難道我大明就止於而今,不能越恒河一步嗎?”

太子語氣帶著斬釘截鐵說道:“當然不是。”

“大明人口滋生,土地不足,朝廷必須為大明百姓開辟土地,且南洋各地,刀耕火種,有父母不孝,有子孫不養,此禽獸也,我大明承歷代聖王之德,當宣德於天下,令天下百姓,盡沐王化,才乃而今朝廷之昭昭天命也,豈能棄之不顧。”

“而今不動,乃是時勢不在,並非不西進也。”

“當南洋開墾,百姓滋生,大明可以在南洋西洋直接補充兵員與糧草,免除遠戍之苦,重整將士之心,才是再次西進最合適的時候。”

“好。”朱祁鎮忍不住說道。

太子這番話,也是由南洋掀起的思潮。

畢竟大明很多人,其實是反對戰爭的。可以說在對瓦刺戰爭之後,大明主流思想界就是反戰的,反對對外用兵,什麽邊庭流血成海水,漢皇開邊意未已。的文章詩篇不知道有多少。朱祁鎮可以一笑置之,但是卻不能讓繼承人也有這種思想。

而在南洋之戰中,有很多利益群體都獲得了很大的利益,他們自然不能容忍這樣的思潮。也就有太子這種思想泛起。

這其中說了兩件事情,一個是大明的現實,一個卻是理想。

大明現實不去說了,人多地少的問題,在很多地方已經很嚴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