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七章 天下熙熙

在一種十分奇怪的氣氛當中,復漢軍針對這一次的財政改革卻是拉開了序幕,與此同時,復漢軍召開的第一次春闈大典,也同時在進行當中。

按照慣例來說,在春闈之前應該還有一場秋試,也就是各省的鄉試,一般在八月舉行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試本地人。唯有通過鄉試者,方能參與第二年二月的春闈,也就是京師召開的會試。

可是問題對於復漢軍來說,去年八月還在湖廣江西打生打死,根本無暇去考慮這些東西,因此並沒有這麽一場秋試,而是直接在四月份進行春闈考試,從而選拔人才。

對於這種行為,清廷自然感覺自己的正統,受到了莫大的羞辱,因此清廷當中請求出兵再戰者不絕於耳,可是這清軍剛剛才慘敗而歸,哪裏還有這樣的閑心去顧忌這些,就連雍正都狠狠發了一通脾氣。

“一群腐儒,真看不下去,自己拿刀去湖廣跟楚逆拼!”

不得不說,雍正相對康熙還是耿直許多,懟人也更加不留情,那幫子只會耍筆杆子的儒生哪裏來的勇氣去戰場,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不過因為這件事,反而使天下許多人知道復漢軍在搞科舉,而且沒有所謂的鄉試,只要去了武昌就能直接參加會試,只要中了進士的,那就都能撈到一個一官半職,而且沒有中進士的,還有機會得個舉人,當個小官也是沒毛病的。

這一下子可就不得了了,許多不得志的讀書人,開始想方設法往湖廣跑,他們的理由也很充實,你大清朝的官精貴,可實在是考不上啊!可如今復漢軍的官好考啊,即便是叛軍如何,那也是官啊!

這幫子人皓首窮經半輩子,所求的不就是為了一官半職,君不見就連寧渝的七叔,寧忠權那個半瓢水的讀書人,也是考了許久才得了個縣丞的官,還是在家族出錢的情況下,才能得到一個縣令的實缺。

這說明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大清朝在以科舉為網,網羅天下人才的時候,把網眼開得太大,平均每科中舉的人數不過二百多人,可是天下這讀書人何止二百?這一舉動雖然將那些頂尖的人才都給弄走了,可是剩下的大部分中等之才,依然被淘汰在了科舉的帷幕下。

在這種情況下,復漢軍搞出來了一個官鋪子,雖然不是大清朝的,可那也是實打實的官鋪子,在大清朝得不了官的讀書人,自然也就一窩蜂湧去了。

這復漢軍舉辦的第一次科舉,主考官自然是復漢軍的左參議崔萬采來擔任,若是李紱在武昌,估計做個副考官問題也不大。只是有了崔萬采這樣的士林大儒鎮場子,倒也真來了不少人才。

康熙六十一年四月初八,復漢軍第一次科舉考試算是正式開始,超過一萬三千五百人前來參與考試,這大大超過了原來的武昌貢院的容積量,無奈之下,寧忠景下令在城東搭建出了一大片的棚子,將這些棚子模仿貢院的格局進行布置,作為補充考場。

對於這種事情,自然便是正在駐防的原守備一師來負責,當然如今的守備一師已經換上了名頭,喚做禁衛師,卻是威風得緊。數千名士兵在短短的四天功夫裏,卻是搭好了簡易的棚子,矮小狹窄潮濕,許多棚子上的樹枝,還泛著青色。

可畢竟有了這麽一個東西,總比沒有的強。士子們雖然偶有抱怨,可是看著那些端著明晃晃刺刀的復漢軍士兵們,卻也不敢輕易造次,很明顯,那些當兵是可不是綠營那幫子廢物能比的,這是真正上過戰場殺過人的主。

正所謂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可是眼下的崔萬采卻在期盼著老天爺給點面子,至少在這幾天不要下雨才行,否則這棚子還真不一定能承受得住,到時候真垮塌了,那可就鬧笑話了。

然而讓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是,在四月這麽一個多雨的天氣裏,老天爺還真的就給了面子,長達六天的考試過程,居然只是下了一點點小雨,完全沒有影響到考試的進程,一直到最後一場的策問試結束後,這天上才下起了磅礴大雨。

四月的天氣,在武昌這個地方雨水說來就來,眾人也都習慣了這江城的雨。可是街上卻也有不少急著躲雨的人,其中一名年輕人卻是不顧大雨,撩開了身上的長袍,一路上在雨水當中前行,嘴裏不時還吟哦著詩句。

“兄台倒是好雅興,這雨中作詩,人生實乃痛快!”

一輛油篷車是停在了年輕人的面前,馬車當中傳來了一句聲音,接著說話那人便將車簾拉開,是一名長相極為英氣的年輕人,卻正是悄悄回到武昌的寧渝。

寧渝心裏擔心這一次的財政改革會受挫,便想著回來推動此事,只是眼下即將東征,貿然從軍中脫身不免落人閑話,因此寧渝這才選擇低調出行,一路乘船回到了武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