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九章 財政盤點(第3/3頁)

寧渝的話如同一塊石頭丟進了水池子裏,瞬間便激蕩起了無數的水花。眾人的情緒仿佛一下子就給引燃了,在台下小聲竊竊私語起來。

崔萬采望著那個站得挺拔如松的好學生兼好女婿,心裏卻是湧現出一片快意,他辛辛苦苦種下的種子,又辛辛苦苦澆的水,今天終於長成了一顆參天大樹,能夠為更多的人遮蔽烈日的暴曬。

程老爺子飽讀詩書,曾經還做過康熙的戶部右侍郎,對於工商一事並不算陌生,當即嘆息道:“渝兒此番的想法卻是有些激進了,所謂商礦行業,向來是因利得而聚,因利失而亂,縱使初始能得大利,可是利盡之後,只會留下越來越多的亂攤子。”

程老爺子所說的還是很有道理的,因為這個年代根本沒有所謂的勞動保障,特別是在開礦的時候,基本上就是用人命去挖礦,有礦的時候萬般好說,也不會引起什麽大亂子,可是等到礦被挖光了,那麽剩下的人也就失去了活命的辦法,隨後也就成了流民。

早在康熙二十一年的時候,大清王朝曾經面臨過銅貴銀賤的問題,當時的雲貴總督蔡毓榮在省會及祿豐、蒙自、大理設爐鑄錢,將故明沐氏莊田及入官叛產,均令變價,以裕錢本,用這種方式倒是鑄造了不少錢。

可是問題隨後也就來了,十幾萬礦徒匯聚於雲南,卻出現了一個說法,就跟程老爺子那個說法一樣,認為礦徒易聚難散,遲早會出事。

康熙聽到了這個說法後,便以為頗有道理,隨後也就出台了禁礦令,整個大清的采礦業也就急轉而下,再也不復當年的繁榮。

如今這個問題卻是擺在了寧渝的面前,他笑道:“外公所言不無道理,可是如今我復漢軍旗下也有礦山幾十座,采礦工人高達數萬人之多,如今卻並無這類問題。原因便是,我復漢軍所采取的措施,完全可以杜絕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