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六章 差了點什麽

聽到了寧渝的所謂中華帝國,卻是把在座的大臣們給聽愣住了,這世界上哪有這樣的年號?這不是純粹的扯麽?到底有沒有文化?

崔萬采臉上也帶著幾分尷尬,這個時候他突然想起來,自己還是寧渝名義上的老師,這雖然教給寧渝的都是些不怎麽正經的東西,可是到了這個關頭,也確確實實感覺有些無地自容……

復漢軍內的文官們不同於大清的文臣,他們似乎天生便繼承了明朝大臣的風範,開始噴起了口水,寧渝這個時候突然有些羨慕在後院修心養性的寧忠源,好歹他可以選擇去修心養性,可是自己當了新的楚王,卻只能看著這幫子文臣們耍起了嘴皮子。

當然除了國號以外,還有年號啊,然後朝廷的政務架構啊,這一堆事情都擺在了寧渝的面前,讓他感覺到有些苦惱,這些事情說起來簡單,可是做起來的時候,卻是需要走一套流程,像這樣的爭執場面將來也不會少。

崔萬采終究是站出來說道:“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王上所說的中華帝國卻是有些不倫不類,難免招人笑談。”先是暗中鄙視了一通寧渝的審美,然後望著大臣們,開始了長篇大論。

“歷朝歷代以來,這國號要麽是以爵位為名,要麽是以封地為號,如此說來,王上以楚為號,不若以國號為楚。”

“至於漢楚之爭,倒不是因為白蓮教,而是見諸青史之上,這漢著實不少,除了高祖皇帝的漢和光武皇帝的漢以外,還有昭烈皇帝的漢,除此之外匈奴劉淵亦曾以漢自居,還有劉知遠同樣以國號為漢……於我等而言,開創的是一統江山,再用漢未免有些不合時宜。”

一番話卻是說得眾人心服口服,要是前面沒有那些個漢,用一用倒無妨,可是現如今皇帝又不姓劉,再用未免有些強行攀關系的味道,大家夥也就選定了,便以楚為國號。

寧渝心裏雖然對這些虛名不以為意,可是也不想為這事反復糾結,其實用什麽國號都行,主要還是得有硬實力,要不然取得再好聽也白搭。

後面就是定年號了,寧渝心裏以為這國號大臣們定好了,年號自己做主就好了,心裏也已經想好了,興致勃勃道:“以楚為國號,孤以為可。這年號嘛,諸卿以為如何?”

李紱這個時候卻插嘴進來,在一旁提醒道:“王上,年號畢竟不比國號,需要等到王上正式登基之後,方可擬定。”說白了,想要年號得先把程序走了。

寧渝有些郁悶,登基肯定是要登基的,但不是現在,也不會選擇在武昌,到時候是需要搬到江寧的,而那裏的天地社稷壇已經在建了,因此也只能等到登基之後了。

不過在此之前,寧渝還需要會同崔萬采、寧忠景、李紱等人解決一件頭等大事,那就是確定目前復漢軍的政務架構,畢竟眼下的楚王府架構當初也是草創得來的,很多東西都還不夠完善,特別是官制等級上,更是混亂無比,過去大家都是草台班子,也就不在乎了,可是馬上就要創立一國,要是還這麽亂可就說不過去了。

在這一方面上,就不太適合開大會了,畢竟關系到最為核心的東西,寧渝直接找來了寧忠景、崔萬采、李紱等大臣,檢討過往歷代的政務框架,從而得出更適合目前楚國的一些東西出啦。

實際上,寧渝也很清楚當前清廷的框架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實際上它還是基於大明的根基,從而演變得來的一種制度,它是將入關之前的滿洲與明制進行了結合,加進去了一個不倫不類的八王議政,可是大體上並沒有太多的變化,當然隨著八王制度的廢棄,皇帝的權利是在這個過程中變得越來越大的。

至於明朝制度除了內閣以外,其他方面基本上是沿用三省六部制度,當然細節上是有些變化的,其中中書省統管六部,負責職掌行政事務,跟目前楚王府的政事堂頗為累死,而主管軍事的則為大都督府,類似於目前復漢軍的樞密院,而禦史台則是類似於復漢軍的監察院,負責職掌監察事務。

簡單來說,復漢軍目前的制度與明清制度並沒有真正的變化,無非就是名字上發生了一些轉變,當然這其中也有一點變化,那就是復漢軍其實在事實上取消了內閣,而是選擇了左右參議制度,幾乎等同於左右宰相。

在這一點上,其實無論是寧渝還是寧忠源,當初都是有過深入的考量的,那就是內閣制度最大的作用其實是權力的制衡,在效率上其實並不高,反倒是丞相制度,更加適合戰時的需求,通過總覽全局的方式,來避免內耗。

當然為了制衡丞相的權利對君王造成的威脅,寧忠源並沒有給出真正的丞相的名分,而是用參議來頂替,簡單來說就是位卑權重,而且還設立了左右兩個參議,為的便是制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