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五章 百年之後,何人可再執甲?(第3/3頁)

李紱冷哼道:“如果他們知道什麽叫做好歹,如今也不會鬧成這個樣子,聽說他們連雛鷹營都容不下去了,實在是豈有此理。”

崔萬采搖了搖頭,“這些終究都是西院的事情,東府無需牽扯太深。我們還是靜觀其變好了。”

“也罷……”

實際上,這一次禦前會議釀成的風波比很多人想象中要更加深遠,甚至在兩京官員內部報紙上,都出現了一系列軍隊內部弊政的報道。

不過在報道當中,裏面並沒有主要攻擊軍隊高層將領的貪腐問題,而是將矛頭對準了一點,那就是復漢軍的相關制度,內容詳實,直擊問題痛點,很顯然出自於非同尋常人之手,至少一般人看不出症結所在。

裏面的內容其實也並不復雜,只是指出了一個很簡單的問題,那就是復漢軍目前的軍功田制度需要改良,即該報道認為,軍功田制度能夠在戰時激發士兵們的作戰勇氣,可是在和平時期,並不足以體現出這一點,反倒會重蹈大明的覆轍,即衛所制度的徹底崩壞。

衛所制度本身是一種寓兵於農,守屯結合的建軍制度,其主要的特點就是通過屯田的方式來低成本維護一支數量龐大的軍隊,用朱八八的話來說,就是“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

然而這僅僅只是一種理想狀態,當士兵還需要承擔起生產任務的時候,其戰鬥力本身也就無法保證,而世襲的軍戶制度更讓它變成一個牢籠,成為了一個有進不出的死水,自然也就會在承平日久的環境下崩潰。

從表面上來看,這種制度跟復漢軍是完全不同的,復漢軍是通過軍功田的形式來獲得一個士兵長達十年的服役期,一旦服役期滿就可以進行退役,因此就會出現一個問題,軍功田是直接分配給士兵的,如果士兵退役了,需要再進行補充,就需要新的田地。

所有人都知道,田地的數量不可能是永無止境的,而且偏遠之地的田地也很難被士兵們所接受,或許在短時間還有足夠的土地可以分配,那麽時間長了呢?此外眼下的士兵也只有七十多萬人,如果以後進一步擴軍呢?

大楚不可能一直都保持著龐大的待分配軍功田,也就沒辦法保持這種制度的持續性,因此在文章中,這個不知名的作者問了一句話,卻是讓所有人驚出一身冷汗。

“百年之後,何人可再執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