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分歧

長安城,太極殿中。

文武百官分立左右,商議著政事。

宋暨在龍椅上認真聆聽,心思卻完全沒放在朝堂上,目光一直注視著太極殿外的禦道,等待著前線的戰報。

許不令不聽調令強行請戰出征,宋暨自是知曉,也曾否決過。

但許不令擅自動兵,是給朝堂平叛,還立下軍令狀‘不破襄陽、提頭來見’;有了南陽的前車之鑒,朝臣自然都諫言讓許不令去試試;宋暨若強行不允,沒法和朝臣解釋為何‘有將不用’,總不能說猜忌許不令,不想讓其立功,那樣就成‘獨斷專行’的昏君了,因此只能默許。

宋暨不相信許不令能帶著兩萬府兵破襄陽,滿朝文武也不相信,但世事總有‘萬一’。

早朝會上,宋暨一直都在思考‘城破’後的種種變數,提前思索著對策。

只可惜,饒是宋暨有所心理準備,那個‘萬一’,來到還是太快了。

“報——捷報——襄陽大捷——”

朝會開始不過小半個時辰,前線戰報,便連夜八百裏加急,送到了滿朝文武及大玥天子的面前。

“嘩——”

這次不用驛使出聲,已經滿場嘩然。

龍椅之上,宋暨露出幾分笑容,袖袍下的手卻攥緊了幾分。

三公之中,宰相蕭楚楊暗暗松了口氣;禦史大夫崔懷祿眼珠轉了幾下,默然不語;太尉關鴻卓則是臉色一白。

而余下文武百官,則是表情各異,震驚、驚喜、錯愕、難以置信,種種情緒全寫在臉上——他們都知道昨天晚上許不令會攻襄陽,可卻沒想到第二天早上捷報就傳回來了,這他娘是個什麽速度?

很快,驛使跑到大殿之中,手裏舉著圓筒,朗聲道:

“報——昨日下午,肅王世子攜軍兩萬抵達曹莊,勢如破竹攻到襄陽城下,以利器在襄陽城墻破開缺口;關鴻業將軍迅速發兵馳援,大將屠千楚攜西涼軍五萬協助肅王世子攻城,直至子時襄陽告破,楚軍主帥秦荊自南門突圍,退往荊門……”

“好啊!”

“穩了穩了……”

確認是襄陽收復之後,文武百官皆是面露喜色。襄陽、荊門、荊州三點為一線,是楚地最重要的三座關口,只要打下來整個楚地都無險可守。而能這麽快破襄陽,荊門、荊州也是遲早的事兒,往後基本上就是攆著四王打,形勢可不就是穩下來了嘛。

少府李思一直都在抱怨北疆打的窩囊,此時瞧見平叛軍連戰連勝,當即就開口道:

“看看,看看西涼軍是怎麽打的仗?我大玥不是兵不行,是將不行;郭顯忠、王承海有人家許不令一半本事,也不至於被打的差點跳黃河……”

各部朝臣也是點頭,自從年初北疆出事兒之後,他們已經整整半年沒有體驗過‘犯我大玥著,雖遠必誅’的感覺了,都快把自己‘天朝上國、中原霸主’的身份給忘了。

現在這樣才像話嘛,指哪兒打哪兒、逮誰滅誰才叫大玥軍隊,北疆那邊節節敗退的,打的都是些什麽玩意。

文武百官議論紛紛,或是討論接下來的安排,或是討論如何破的襄陽。說的全是世子打仗真他娘兇,平叛軍主帥關鴻業根本沒人提了。

宋暨看著朝臣的反應,目光深邃,但臉上也是帶著笑意,微微點頭。

驛使說完平叛軍繼續進軍荊門的動向後,又拿出一封寫好的奏折:

“肅王世子收復襄陽後,軍中諸將,上書彈劾主帥關鴻業,指其‘身在其位不謀其政、用兵畏首畏尾、排除異己打壓有功之士、有平叛之責無平叛之心’,懇求聖上換帥,由肅王世子領兵平息四王之亂。”

話音一落,太極殿內的文武百官都安靜了下來。

作為混跡官場的老油條,自然明白所謂的‘諸將上書彈劾’,肯定是許不令授意讓寫的,不然軍中將領哪裏敢彈劾主帥。

不過,文武百官對此也沒什麽意見,行軍打仗靠戰績說話,許不令已經證明自己有平叛的能力了,看到人家能力,卻不給人家應得的位置,那不成識人不明了嘛?

大司農陸承安,率先上前一步,開口道:

“許不令麾下兵馬稀缺,卻屢建奇功,若是把平叛軍交由他之手,平四王之亂,想來不在話下。關鴻業領兵十余萬,幾個月來只知道守,未曾攻下一座城池關隘,讓其繼續當主帥,難以服眾……”

太尉關鴻卓,聽見這話自然不滿——他胞弟關鴻業本事肯定有的,只是聖上和朝臣起初的意思都是力保關中不失,拖到北疆戰局有所轉機位置為止;關鴻業也是領命行事,並沒有做錯什麽。

關鴻卓待陸承安說完,搖頭道:

“關鴻業領兵以來,雖無建樹,卻也沒出過紕漏,從武關至南陽的布防都井井有條;‘身在其位不謀其政、排除異己打壓有功之士’的說法,更是無稽之談,臨陣換帥也是兵家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