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34章 燃燒的另一個形態(第4/4頁)

隨著調查員號就位,太空產業鏈的重心也向其轉移,類地星球這邊,力量體系就日漸單薄。倒也不能說放棄,畢竟凱恩從一開始就為他們設計了一個技術銜接階段,這邊最終就是以此完成一次越近,哪怕撇開超凡帶來的額外加成,科學技術上也至少前進了50年。

比較典型的代表,就是以恒月空間站為核心的全球衛星網絡體系,它囊括了GPS定位,通訊,氣候調節等項目,算是行星的第一個‘殼’工程,以本源世界做對比,是在2070年左右完成的工程,前提還是全球大國通力協作。

而在調查員號離開後,聯邦西海岸就多了個大海淵,或者說大加州灣。

大加州灣本身沒太多神秘向的伏筆,但是曾經作為人口輸入中轉站的三個城市聖荷西、提華納、以及新興的布萊斯城,則都成為了性質比較特殊的城市,被人們稱作余火之城,或者灰燼之城。

之所以這麽叫,自然是因為近朱者赤,這裏在火牢領吸納人口期間,接受了太多來自火牢領的輻射式管理,漸漸有了火牢領管理體系的影子,並結合當地的情況,漸漸有了自己的風格,與其他人類城市有了明顯差別。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調查員號離開時,並沒有將所有設施產業全都帶走。

比如說,海峽群島,聖尼古拉斯,聖克萊門德,聖卡塔利娜,這些島上都是建有地熱金屬混合礦場的,它們抽取地熱,用於從海水中獲取氫的同位素氘和氚,是火牢領最早使用的核燃料。

另外利用電磁設備,從熔巖中獲取金屬,也是一個重要產業,一舉解決了火牢領的60%以上金屬缺口。

還有原本建立在大都會港的魔改船塢體系。

這船塢只能造些大氣層內的海空兩用船,對調查員號來說沒什麽卵用,最後也都留下來了,像海上超大型石油鉆井平台般,佇立於大海淵的邊緣,被稱作海淵島。

這些設施對凱恩的體系而言已經是淘汰的玩意,三個不值兩個的,可對這個世界而言,卻是不多的在超凡危機下仍舊良性運轉的設施,不斷的生產產品,自然是有足夠的影響力。

所以就像某些人感慨的:“薪王已去,余火仍在,包括那些火營社區,他們組成了新的聯合政體,雖然不似薪王在時壓的所有人穿不過氣,卻也並不簡單……”

的確是不簡單,不說別的,只說這個稱作余火共同體的組織的心臟,布萊斯城。

凱恩很早以前就打算建造一個有火牢領特色的超級平民集市,作為火牢領跟外界互動的窗口。

有這個念頭主要是因為,他那時距離觸摸主物質位面最高容限的力量天花板還有些距離。也不知道神孽的存在,沒想到自己能一口吃撐,所以他是按照自己至少在主物質位面再混個五年七年做計劃的。

在這樣的背景下,火牢領在完成人口吸納後,接待站就會關閉,但又有跟外界互動的需要,窗口城市就有必要出現。

他也清楚自己的尿性,他那套管理方式太酷烈,並不適合搞活市場,所以他窗口城市是那種跳蚤市場般的大型自由交易城市,世俗和超凡都有。

這個城市不可能放在他的轄區,畢竟火牢領的制度就是那樣的,他並不準備搞兩治,那麽就是外圍邊緣城市,類似三不管,但實際上他必然要占據一部分管理權限,以維系自身利益。

有了計劃之後,就是選址,原本是想安排在拉斯維加斯的,畢竟拉斯維加斯城區距離火牢領邊界線也就40公裏,那裏的地形地勢也不錯。

後來一想,還是算了,對土地表現的過於貪婪,會引來一堆麻煩,雖然他不怕,卻也沒必要刻意找麻煩。最後他決定,將未來的超級平民集市,放在布萊斯城。

從大都會地區向東,有四條國際高速路,從北到南依次是15號,40號,10號和8號。

其中10號高速,就穿過布萊斯,順路向東150+公裏外,就是亞利桑那州的名城菲尼克斯。

布萊斯的東面,就是以科羅拉多河為分水嶺的加州邊界線,周圍地勢開闊,跟南面的裏普利、帕洛弗迪連成片,像是一個斜放的紅薯,支柱產業是農業,周圍是群山和戈壁,自身靠著科羅拉多河的哺育發展。

凱恩最後就決定將窗口城市安置在這裏。

但由於計劃趕不上變化,這個項目尚沒有完成,他就飛了,而按照他的新命令,布萊斯成了新產業園的落戶地。

將原本大都會地區的所有世俗工業體系聚合並全面升級,以作為技術銜接的具象體現的新工業園,在調查員號離開後,自然就扛起了余火共同體工業中心的大旗。

它自身開起來並不是很大,可別忘了,全球7萬多個火營社區,都相當於它的分廠,還有,凱恩的魔索布萊城,還因為技術原因沒有離開,就在距布萊斯不足70公裏的真瀑布鎮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