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③(第2/2頁)

“據說當時,還曾實操過一次,的確是奏效了。這頭是人,那頭蜂擁而出的,是梟鬼,雖然他們最遠只能在黑白澗邊緣地帶徘徊,但看得懂旗語,能沖鋒、知進退,人鬼合軍,同號纏頭。”

原來是有樂譜的,那就是說,用不著跋涉到裏頭去取了?

余蓉好奇:“我們的譜呢?”

這個余蓉,真是對“譜”有迷之執念,邢深無奈:“接著往下聽,你就知道了。”

“前頭也說了,大秦垮了,外頭變天了,這從根本上動搖了軍心——軍隊是靠國家撥錢供養的,一旦斷了所有的供應,那後果可想而知,各種矛盾都凸顯了。”

“有人忠於故主,想繼續堅持下去,有人覺得在這破地方熬了兩年多了,已經仁至義盡,所謂長生,根本只是個虛無縹緲的目標,不如盡早放棄、隱匿身份,省得新帝上台清算舊賬,總之就是,沖突愈演愈烈,到最後,釀成了一場兵變。”

他在這裏停了幾秒,似乎是要留時間給人消化,余蓉沉不住氣:“然後呢,然後怎麽樣了?”

邢深哈哈笑起來:“然後,主張放棄的那一派贏了。”

他的情緒重又激動激動:“想不到吧,那些不願意放棄同伴、想要繼續下去的,都在這場殺戮中敗北了,余蓉,你不是老問我們的樂譜在哪嗎?我們的樂譜和記錄了旗語的石板,就是在這場兵變裏毀了,纏頭旗也被燒了。那些背叛並且殘酷拋棄了同伴的人,反而贏了,他們鎖合了金人門,帶著得來的地梟,改頭換面,在外頭的村子裏安定下來,過起小日子來了。”

“是不是覺得很諷刺,你們,還有我,是不是還以為祖上的來頭多麽光鮮?其實咱們,都是背叛者的後代,身上背了這麽一份虧心債!”

余蓉和聶九羅都沒說話,余蓉是還在消化,聶九羅則覺得這說法太過偏激:怎麽她莫名其妙,就成了背叛者的後代了?攀扯父債子還也就算了,秦朝距今,得有兩千多年了吧,這麽久的債,還算到她頭上去了?

炎拓說了句:“邢深,你是不是有點太過代入自己了?這都是太久以前的事了。”

邢深沒吭聲,頓了頓才又繼續往下說。

***

因為手頭有地梟,再加上身上有余錢,日子沒那麽緊迫,所以安生日子過了很久,金人門也一直沒有打開。

但農業社會嘛,荒年災年來得頻繁,而且見了光的地梟活不了太久,終於有一天,日子過不下去了,有人想起了這個老祖宗留下的金飯碗。

——可以去青壤碰碰運氣啊,看看能不能再逮它個一只兩只,哪怕幾年不開張呢,一開張可就能吃上幾十年啊。

於是金人門得以重開,昔日纏頭軍的兒輩和孫輩們,又踏上了青壤的土地。

……

邢深說:“沉寂了幾十年的青壤靜悄悄的,沿路還能見到當年那場兵變時留下的刀劍屍骨,走到接近黑白澗的邊緣處,看到了昔日的信板,信板上,紮著兩根飛箭。”

信板類似於箭靶,只不過更加高大,邊緣處鑲了一圈夜光石,這是方便和黑白澗內的纏頭軍通信的:按照定下的規矩,裏頭有什麽訊息,來回跑不方便,可以綁在飛箭上射出來。

當初徹底離開時,信板上被清空了、什麽都沒有,如今多了兩根。

很顯眼,那是裏頭的纏頭軍在不知道自己已經被遺棄的情況下、往外發出的訊息。

兩根飛箭被取下,箭身上綁著封蠟的小竹筒,筒口打開,裏頭的信件是寫了血字的碎布條,雖說幾十年已經過去了,但因為竹筒的密封好,碎布條上的字倒還清晰可見。

邢深長籲了口氣:“這碎布條肯定留不到現在,所以上頭寫了什麽、怎麽措辭的,蔣叔也沒看見,他看見的,只是後來的記載。”

“第一條信息的大意是,皇上想找的長生的秘密,關鍵在於女媧肉,他們已經有眉目了,但缺人手,需要新人支援。”

“第二條信息很可惜,只有幾個字能勉強認得出,其它的,都被血染了,大家推測,很可能是寫完之後,出了什麽事,比如被襲擊,事態緊急、來不及重寫,所以匆忙發出來了。那幾個字是‘誇父’、‘七’。”

炎拓渾身一震,脫口而出:“誇父七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