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五章 蒙卡奇

見大家的目光都投過來,胡楊開口道:“這幅作品不是他本人的。”

嗯?

不是剛才那貨的作品?有人忍不住回想,之前胡哥挑選這幅畫的時候,那家夥的表情,欲言又止,估計原因就在這裏吧?

“不是他的?”小高很意外。

小高是這群人中,年紀最小的,還正在讀大學。不過,已經大四的他,基本上沒什麽課程,很多人都是大四開始找工作實習等等。

溫文浩觀察那幅作品一會,也發表自己的看法:“難怪,我說這幅畫的風格有點不一樣。”

這話,有點馬後炮的嫌疑。

可是,只要有點欣賞能力的人,幾乎都能看出,風格確實不一樣。

事實上,這幅畫是科瑟在自己國家無意間得到的一幅作品,他看著挺喜歡,花了二十歐元買下來。

只見,那是一幅婦女在田野勞作的畫面。

“我們先看這紙張吧!這紙張,年紀比科瑟要大一百年以上,應該是十九世紀的存貨。當然,這也不能說明什麽。我們國家,也有幾百年的空白紙張。”胡楊說道。

別的不說,他自己就收購了一批清朝的高档紙張,這是直播間很多觀眾都知道的事情。

“問題出在顏料上,這種顏料,現今的藝術界是很少用的,十九世紀的時候流行。到今天,早就過時了。

另外,還有這些痕跡,都不像是二三十年內的。所以,我敢肯定,這不是他的作品。”胡楊分析道。

他的分析,向來都是有理有據的,大家聽了都信服。

“那會是誰的作品?”華仔問道。

胡楊看向溫文浩:“溫大哥,把你的放大鏡給我用一下。”

放大鏡這種東西,幾乎是古玩人士的標配,也就胡楊很少用。像溫文浩這群人,幾乎是人手一個,連女性的劉芳也不例外。

溫文浩趕緊將自己的放大鏡遞過去。

接過放大鏡,胡楊開始“掃描”畫面上的一個部位。一會,他確認之後,推給溫文浩等人也看一遍。

這時候,大家能看到一個類似簽名的筆跡。

有點像英文,但細一看又不是,胡楊猜測,這應該是匈牙利的文字。

“查一下,這叫什麽就可以了。”溫文浩開口道。

隨後,他按照上面的筆畫查詢,果真是匈牙利文。那單詞翻譯過來,就是蒙卡奇·米哈伊。

得!知道這個名字後,胡楊立即知道是誰了。這個名字,實在是太響亮。

不過,也不是每個人都會關注藝術界的名人,哪怕對方很出名,不認識的人還是很多。直播間就不少人詢問,那是誰,一臉懵逼。

胡楊給大家解釋:“這算是匈牙利最出名的畫家,也被稱為十九世紀最有影響力的畫家之一,對他的仰慕追隨者而言,他就是絕世天才的代名詞。

他去世的時候,匈牙利還給他舉辦了國葬,可見這個人有多厲害。”

即便直至今日,他仍是匈牙利史上最知名的畫家。他的畫展總能吸引數十萬好奇的觀眾前來參觀,跟他在世時舉辦畫展一樣。

觀眾這種狂熱的興趣,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好奇於畫家跌宕的一生,既有絢爛的時刻,也有迷暗的低谷,時而孤立無助,時而又置身於喧鬧的社交生活中。

“這個人有點意思,原本不過是木工學徒,和繪畫根本扯不上邊的。但是,最後卻成為匈牙利最偉大的畫家,歐洲和北美的藝術鑒賞家和收藏家爭相觀看他的作品。”

當然了,蒙卡奇能成為偉大的畫家,也有運氣成分在裏面。

1871年之前,匈牙利並沒有高等藝術培訓學校。因此,有藝術天賦的學生不得不承受巨大的經濟壓力,去國外求學。但蒙卡奇很幸運,因為有人資助,先後在維也納美術學院和慕尼黑藝術學院學習。

蒙卡奇的成名作,可能有不少人都聽說過——《死囚的最後一日》。

胡楊看了一會,繼續說道:“這幅畫,應該是他成名以後的作品。”

“何以見得?”申屠信不解。

對外國的油畫,申屠信完全沒有鑒賞能力,有點苦惱。

“你們看這畫面的光線,很明亮。這是一個標志,我聽說,蒙卡奇前期的作品,以灰暗色彩的居多。這和他少年、青年時期的經歷有關,那時候生活不如意,這種情緒往往會帶到作品上來,創作出來的作品,基本上都是灰暗色彩。

到了他成名之後,生活好起來,加上那時候歐洲的大環境也明亮許多,他的創作風格也發生了改變,最明顯的就是光線的改變。

就像這幅畫,田野的陽光明媚,是其中一個非常明顯的標志。”胡楊解釋道。

直播間有人調侃,這要是讓科瑟那家夥知道,自己的那幅畫,竟然是蒙卡奇的作品,還不後悔得腸子都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