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這些所言都屬實……(第2/3頁)

應城強盛如日中天,一堵綿延百裏不斷的城墻與天下隔絕。在天下大亂,百姓食不果腹時,她趁機斂財,到如今已是執掌天下經濟命脈。

陛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應城的城主乃是應青,城中的百姓以她為尊,也只認她。

陛下,有這樣一個存在,您不覺得寢食難安嗎?”

陶瓚此言句句出自肺腑,也未曾有失偏頗。

就連聞肇都不得不承認這話,說得沒有錯。

他心下苦笑,應青的確是給他,給天下出了好大一個難題。

可眼下他仍舊不動聲色:

“陶老,想讓我怎麽做?”

聞肇還未正式登基,陶瓚等人請回來了也沒有正式封官,所以便都稱陶瓚為陶老。

陶瓚眼睛裏精光閃過:

“陛下何不趁此機會,拿下應城。臟水已經潑上去了,現在全天下都恨不得對應青除之而後快,陛下若是想除掉應青,這是一個機會。

也或許是唯一一個機會。”

陶瓚為官多年,當初能除掉閹黨查信,保了搖搖欲墜的大名那麽多年,謀劃成全少有人比得上。

這就是個已經成精的老狐狸。

當初要不是阿青不按常理出牌,戰鬥力又強得可怕,直接在皇城奉天殿大開殺戒。

要聞肇自己來,也要費上些時間才能鬥得過陶瓚了。

可是,關於在處理應青這件事上,以聞肇看來,陶瓚還是草率了:

“陶老可知道,要是發兵應城會有什麽後果?”

陶瓚抿緊了唇,隨後道:

“傷一腿,久不治,肉腐。若治,必狠下心腸,剜去腐肉。否則,早晚有一日傷及性命。”

聞肇聞言搖搖頭:

“陶老,此事想得簡單了。”

陶瓚眉頭緊鎖問:“那以陛下何意?”

“若要按陶老的話來說,這傷的可不是腿。”聞肇伸出三指重重點在心口處,“現在是傷在命脈,牽一發而動全身,說不準,剜去那塊肉,反而傷及性命。”

聞肇想到了那雙美麗卻看不進任何人的眼,他又接著說道:

“如陶老所言,應城今非昔比,手握天下經濟命脈,動它相當於自毀。

另外,更重要的一點,應青到底有多強,沒人知道,她能力戰大軍多少也無人知道。

不瞞陶老所說,我並無把握能打贏她。”

說道最後,聞肇面露苦笑,這是實話。

陶瓚聽完聞肇的話,沉默了一會兒,而後問到:

“那依陛下之見,該如何做?”

“揚州之事解決以後,我會親自去一趟應城。”

“這,陛下還請三思。

陶瓚神色微變,並不同意聞言這話。

相比起陶瓚的大驚失色,聞肇卻顯得極為淡然:

“陶老放心,也不必憂慮,依我與她打過的交道來看,她應是無心天下的,所以此去應城,也不會有什麽危險。”

陶瓚對於聞肇的樂觀並不贊同,但是又見他眉目堅定,眼神溫和中帶著銳利,想出口的話又咽了回去。

亂世的梟雄和末朝昏君不一樣,聞肇此人城府極深,即是已經謀劃好了事,他確實無需多言了。

其實陶瓚自己心裏也清楚,應青不好對付。他們計劃想借此機會除掉她,這個想法還是過於理想化了。

而後經聞肇點播也清醒過來了。

哎,算了,他已經老了,現在是年輕人的天下了。

他能有此機會重返朝堂已經是聞肇不計前嫌了,他的確是不能對他所為指手畫腳了。

想到這,陶瓚正色道:“既然陛下已有成算,那臣也就不多言了。

揚州真相臣會和底下的人,公告天下的。”

聞肇面露淡笑,道:“辛苦陶老了。”

“是臣該做的。”

陶瓚接下此事很快就安排下去了。

應青屠城這事之所以能那麽快傳開無非是寧遠侯的人在各地重鎮安排人手,你一言我一句的在百姓中閑談慢慢傳開。

陶瓚便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他索性也把君山和寧遠侯幼子一事給捅開了。

他先是安排一人假裝是從揚州逃出來的,然後讓其去順天府伊敲鼓告狀。

除此之外還安排了人混在百姓中,引得全京都百姓去圍觀審案。

就這樣不到一天的時間,全京都的百姓都知道揚州是寧遠侯屠的,而他還有個兒子藏在君山,準備趁亂東山再起。

順天府伊審了案後,官府迅速出告示。

先走京城百姓圍觀這場離奇的案子,後有官府的告示,很快揚州屠城一事從阿青身上撇開了。

真相快速傳開,事情在極短的時間內被扭轉,可以說陶瓚這事做得極為漂亮。

與此同時郭槐開始攻打君山。

君山易守難攻,裏面的人馬比郭槐想象的還要多,縱使郭槐勇猛,一時間竟也沒拿下此地。

郭槐和君山僵持了整整一個月折損人馬不計其數,方才最終艱難打下了君山,擒獲寧遠侯幼子,和藏在山裏大批的金銀財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