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第2/3頁)

上官時宜同樣用《道德》糊了謝青鶴一臉——

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余。

這就是人性。

人從生下來就沒有公平可言,有人天生力強,有人天生體弱,有人天生聰慧,有人天生愚笨。力大聰明的人能力更強,很容易就能利用差遣體弱愚笨之人,再剝削這些弱者,使自己更加強大。

這就是“損不足以奉有余”的根本。

從遠古到現在,人類使用的農具越來越方便繁多,馴化的作物越來越豐富。

上官時宜給謝青鶴翻閱寒江劍派留存的史書,給他看歷代農人的努力,匠人的智慧,再給他看歷代百姓的下場。事實上,不管時代怎麽變化,有了鐵犁,有了牛,有了高產的種子……時至今日,還是會有各種饑荒,各種人相食,各種哭嚎無門,痛問蒼天。

這一切,都是因為——

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余。

《道德》讀得多了,就能感覺到聖人著書時的絕望。

聖人沒辦法讓所有人都變得一樣聰明,只好希望統治者不教化民眾,使聰明人渾渾噩噩,最好跟笨蛋一樣笨。好麽,這方案明顯實現不了,聰明人不用教化照樣聰明。聖人又只好去追求虛其心實其腹的統治,要聰明人不要那麽虛榮,不要為了虛榮去欺負剝削笨蛋——這當然也不可能實現。

寒江劍派的史稿斷斷續續傳記錄了成千上萬的歷史。

史卷中的人類從穿著獸皮草裙、居住在樹上,一直慢慢地努力,走到了衣錦繡食珍饈的今天。

然而,對於那些天生體弱又愚笨的人來說,他們的生活,從古至今也沒有太多改變。

他們還是天天都在饑餓與絕望中掙紮,不知道死亡與明天哪一個先到。

智商和體能的碾壓貫穿了整個人類先民的歷史。家天下王朝的更叠,很大程度上也就是舊一代聰明人的後代逐漸變笨,新一代聰明人完成了與上位笨蛋的權力更替。體弱又愚蠢的人類,哪怕被強行放在皇位上,也會很快被聰明人所取代。

人但凡有賢愚之別,就有利用差遣,就有“損不足以奉有余”,就有貧者愈貧,富者愈富。

這是個完全無解的問題。

除非,能想辦法把所有人都變得一樣強壯,一樣聰明。

——這又怎麽可能呢?

上官時宜年輕時也曾雄心萬丈濟世安民,史書看得多了,慢慢就改變了想法。

謝青鶴始終認為,上官時宜常有一種“蠢貨活該過得苦”的心態,很可能就是面對世情人性的貪婪無望之後,所產生的偏激想法。畢竟,與聰明人相交總是很愉快的,笨蛋既然是笨蛋,多半不會說話沒什麽見識還喜歡得罪人,相處得久了……大概也能消磨人想要扶貧濟世的雄心壯志。

很遺憾的是,上官時宜的想法,也是寒江劍派歷代祖師爺的想法。

所謂“不涉俗世”,不是心冷無情不想努力,實在是症結在根系之上,根本帶不動。

謝青鶴也懂得這個道理。

只是道理歸道理,見其生不忍見其死,惻隱之心常有,他還是忍不住想努力試一試。

師徒二人理念不合許多年,如今謝青鶴才總算是找到了一條新的路子。

——他是不能讓所有人都變得一樣聰明。

但是,通過降低入道門檻,他可以讓所有人都變得一樣強壯有力。

而且,入道是一種非常微妙的狀態。

人的智慧通常是天生的,少部分可以通過後天的教化和培養,唯獨入道是個非常奇妙的修行,許多莽夫糙漢,不認得一個字,入道靜定之後,常年修持功法,靜而生慧。

按照謝青鶴的想法,則是普通人通過文字記錄,學習前人的智慧。修士入定靜修,則是通過感悟天地的方式,去學習天地自然的智慧。所以,他降低了入道的門檻,不止能使人強身健體、力大手巧,還可能給了無法讀書認字學習前人智慧的底層百姓,另一條增長智慧的捷徑。

至不濟,入道之後,人人康健力強,也能不畏強暴,不被走獸所食,不被山洪所溺吧?

上官時宜問道:“寒江法印呢?”

謝青鶴將手上劍環摘了下來,原本的劍環瞬間變成了法印的模樣。

上官時宜將法印摩挲了一下,蘸上紅泥,蓋在剛剛寫好的“鶴棲聖臨”四個字上。

“拿著吧。”

他將法印擦幹凈,放在寫好的那副字上,一起示意謝青鶴:“你當得起。”

謝青鶴知道上官時宜有多固執。師徒二人爭了幾十年,上官時宜從不妥協。但凡謝青鶴說要濟世安民,守天下太平,上官時宜都會給他一個極其嘲諷的笑容。

“師父,您覺得我的法子可行麽?”謝青鶴心裏也沒有底,無非是姑妄行之。

上官時宜笑道:“亙古未有之事,我豈能知道行與不行?不過,以我想來,人人身強力壯,耳聰目明,也不會比如今更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