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大爭(88)(第2/3頁)

各處都安排妥了,人事已盡,但聽天命。

謝青鶴在青州府歇了一會兒,眼見雨勢稍微小了一點,他便吩咐出門。

“放糧的棚子還搭著麽?去看一看。”謝青鶴說。

姜夫人最先讓常夫人在青州府附近搭了個棚子,次日青州府出面接手了此事,就在青州各地陸續搭了八個棚,有兩個棚子才剛剛開始搭,暴雨就下來了。

衛士帶著謝青鶴去了最先搭建的粥棚,由常夫人帶著望月宮家婢、家僮所搭,就在青州府附近。

棚子沿墻搭在青州府所屬的排房外邊,望月宮奴婢紮棚子的手藝顯然非常精湛,狂風暴雨之下,棚子居然都沒有散架。原本堆砌在外圍的灶台都撤了,惟有靠著墻的兩口灶還燒著火。

謝青鶴帶著人進棚子下馬,才摘下頭上牽著線流水的雨笠,原本挨在棚子裏避雨的百姓就悄然四散,去了遠處不起眼的位置。

“叫大家不必回避。我只看一眼就走。”謝青鶴吩咐衛士。

這命令讓衛士頗為難受。棚子裏蹲著的人魚龍混雜,誰知道裏邊有沒有刺客?

原本不等他們清場附近百姓就自動散去了,這是最好的局面,既能保證安全,又不會給小郎君落下不親民的名聲。現在小郎君非要叫避開的百姓回來,真有刺客混跡其中怎麽分辨?

謝青鶴已經走到正在燒灶的仆婦跟前,仆婦正在往鍋裏摻水。

——豆粥早就煮好了,越煨越爛熟,越煨越幹。

不等謝青鶴說話,旁邊就有看似管事的仆婦上前,解釋說:“拜見小郎君。不是仆等苛刻討口的貧民,目下缺糧,一碗豆子攙成兩碗,就有多一人續命。許章先生教訓,領事辛勞者尚且不得飽腹,進棚子就得一碗豆粥,還有何人肯上差辦事?——也不許仆等將豆粥煮得太厚。”

謝青鶴當然明白其中的道理,含笑道:“我明白的。姑姑操持上下,辛苦了。”

誰也沒想到小郎君這樣和藹溫柔,對著仆婦就喊姑姑。管事的仆婦滿臉春風,不叠福禮。

謝青鶴找管事的仆婦也要了一碗粥,隨行的衛士盯著把粗陶碗洗了又洗,就把剛兌了水的豆粥舀了半碗呈上。粥棚不是茶攤飯館,沒有擺設桌椅,百姓都是蹲在地上喝粥,管事把自己的小馬紮拿了出來,謝青鶴就坐在小馬紮上,喝著碗裏水和豆子兩不相幹的“豆粥”。

“豆子是好的。”謝青鶴評價。這玩意兒味道不咋地,好歹沒有黴腐朽爛。

有膽子大些的百姓被衛士“勸”了回來,就跟著附和了幾句:“叩謝皇後娘娘慈心。”

這說的當然是姜夫人。陳起還未稱帝,民間已經將他尊為皇帝,連帶著姜夫人也水漲船高,成了百姓心目中母儀天下的娘娘。

謝青鶴把碗裏最後一口難喝的豆粥喝幹凈,把碗遞給衛士,又問管事的仆婦:“雨這麽大,棚子搭著畢竟不安全。待會兒讓胥安他們幫著你,把灶台搬到裏邊排房裏去,朝西邊開道門,不許百姓再躲在棚子裏——萬一塌下來,砸著了人。”

這話說得跟著謝青鶴的衛士都挺緊張。現在謝青鶴也在棚子裏坐著,萬一塌了呢?

謝青鶴生得雋秀溫柔,說話又和藹沒架子,他都能坐在小馬紮上喝豆粥拉家常了,棚子裏施粥的仆婦與領粥的百姓,誰也沒把他當成高高在上的太子。

仆婦順著他的話茬絮叨了一句:“誰說不是呢?雨大得邪性,仆等都勸州府的大人,要麽就等雨歇了再施粥……它也不能下個十天半個月吧?就停了三五日,也不能把人餓死。長史陳大人說,能冒著這麽大的雨出來吃粥的,只怕也是餓得撐不住了,還得把棚子支起來,好歹是個活命的念想。”

這番話說出口,好幾個圍坐在旁邊的百姓都流出淚來,又默默地用臟手擦去。

哪曉得這仆婦話鋒一轉,又說:“那誰想得到,還有住在棚子裏不走的呢?!”

照著陳序和仆婦們的好心,冒雨搭棚子施粥,是顧念著餓的冒雨出來討口的可憐人,是擔心沒了這一口飯就要餓死的可憐人。厚道的陳序怎麽也想不到,這世上還有直接在粥棚裏駐紮的憊懶貨色。

仆婦說話的時候提高了聲音,棚子裏陰暗處趴著的許多人卻都鴉雀無聲,沒人回應。

謝青鶴沒有就此評論。

他的身份太過貴重,隨口點評一句,對某些人來說就是“上意”,有殺生予奪之厲害。

在棚子裏坐了一會兒,安排衛士幫著仆婦們把棚子遷移到排房裏,那排房是青州府的庫房,沒有謝青鶴親自坐鎮,輕易協調不過來。大雨中要完成這麽大的遷移工作,衛士們也著實費了一番力。

就在此時,陳利快馬趕到,連滾帶爬地沖了過來:“小郎君,應渠水漲得厲害。詹先生非要往上遊去看水位,安將軍攔都攔不住——這水要是沖下來,多少人也護不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