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第 37 章(第2/3頁)

梁老太太抹淚道:“都怪霄哥兒糊塗,這麽好的媳婦兒,給氣得回了娘家,今兒你跟娘回去,娘替你罰他出氣,叫他三天不許吃飯,跪祠堂去,要是還不解氣,娘替你捶他。”

說著,又拉住明箏的手,引她坐到自己身邊兒,“我瞧瞧,這身段本就不豐,竟是越發瘦了,好孩子,你也惦念家裏頭,惦念我們是不是?往後娘替你撐腰,霄哥兒再敢犯糊塗,娘第一個不饒他!常言道,牙齒還有磕碰嘴唇的時候,一家人哪有不拌嘴的,如今他也知道自個兒錯了,你也氣了這麽久,便有什麽怨氣,也該消了吧?好孩子,娘還指望明年抱上你們生的胖小子呢,咱們家的嗣子,只能托生在你肚子,旁的誰也不行。”

閔氏適時道:“二弟妹,那姓安的已經攆到莊子上去了,往後再沒人在你跟前點眼添堵,娘說了,往後都不準二弟納妾,你瞧瞧,娘是多愛重你啊。”

明箏抿抿唇,笑了笑,明太太在旁憋了好一會兒了,冷笑道:“敢情梁太太心裏頭,我們明箏回娘家,是為著跟個賤婢置氣?您心頭我們箏丫頭就這麽點子出息?您這是擠兌誰、瞧不起誰呢?”

“哎喲,怎麽會怎麽會,”旁邊一個嬸娘幫腔道,“老太太不過是心疼老二媳婦兒罷了,私心為她多打算一重罷了,錯處自然都是霄哥兒的,老二媳婦兒便是怎麽生氣那都是應當應份兒,誰敢說什麽來?”

明太太冷笑,“適才大夥兒說的好聽話,我也聽了一籮筐了,無外乎想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我先前沒吭聲,是因著我們丫頭沒在。這會兒她來了,要不要回梁家,要不要原諒梁霄,她自個兒說了算。”她招手命明箏近前,然後拉住明箏的手攥了攥,“閨女,你拿主意,無論你心裏怎麽想的,你爹你娘,咱們明家,全家上下都支持,你自個兒說。”

明箏不及開口,便聽適才那嬸娘笑起來,“明太太真是寵閨女,老二媳婦兒是個有福氣的。不過咱們當長輩的,見得事多吃的鹽多,小輩兒想不通的事兒,咱們得幫襯著指點著勸著,哪能都聽孩子們的?明太太您說是不是這個理兒?霄哥兒當年也是您給相中的,各色好處您瞧得最分明,您幫忙勸勸老二家的,小夫妻拌拌嘴,哪至於呢?咱們誰不是這麽過來的,哪裏就得回娘家生悶氣去?您說是不是?”

明太太並不生氣,擡臉睨著那嬸娘笑道:“梁五太太說得是,咱們明箏這脾氣,都是我跟她爹慣的。”

說得那嬸娘笑起來,明太太續道:“我們明家自來是這個規矩,不論兒子閨女,嫡出庶出,沾了咱們明家的血,冠了咱們明氏的姓兒,就得挺正脊梁骨端端正正當個人,上百年來家裏就沒出過那等軟了骨頭由著人拿捏、上趕著犯賤的廢物。娶了我們家的嫡姑娘,就得捧著擡著好生奉承,茲要是想把她當成沒爹沒娘的破落戶糟踐,就別怪我明家翻臉不念舊情,也甭怪我夏詩詠說話難聽。”

一語落,屋中隨之一靜。適才哄擡起來的熱鬧氛圍一掃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令人尷尬的冷。

明箏便在這時開了口。

“娘,您別生氣。嬸娘,您是好心,明箏也懂。”

那嬸娘臉色漲的通紅,聽她給了台階,才勉強咳了兩聲,緩和了神色。

明箏走到梁老太太跟前,溫聲道:“過去八年,明箏身在梁家,多蒙您照拂。”

梁老太太苦笑道:“好孩子,你還念著咱們娘倆的情分就好……”

明箏續道:“這份情,明箏心裏永遠記著。也感激您信任,肯把偌大伯府交到我手裏打點著。回首這八年,明箏自問勤儉,凡事以公中為先,夙興夜寐,半點不敢輕忽,原先半落沒的田產、鋪子,日漸興旺,早五年清償了外債,如今賬面上還有富余……”

梁老太太被當眾提起家裏的“外債”,不免神色訕訕地,“還提這個做什麽,一家人嘛,交到你手上,就是你打理成什麽樣,也由得你,娘都不會怨的。”

明箏點點頭,道:“您說的是,明箏時刻念著自己跟您、跟梁霄、跟承寧伯府上上下下是一家人。新婚頭一月,小姑芷薇、四叔梁霆,便由明箏親自帶著,請夫子,過問飲食,病了,衣不解帶照拂,明箏從來沒當自己是個外人,沒想過辛不辛苦。後來二姑娘、三姑娘出嫁,三叔四叔成婚,謀親事,定婚約,過六禮,備嫁備娶,用自己嫁妝貼補添箱……明箏所行所念,只盼著這個家好,盼著承寧伯府好,盼著每個人好……”

“二弟妹……”閔氏聽她說及這些舊事,驀地有些擔憂。

明箏沒有理會她,牽了牽唇角繼續說下去,“平時的迎來送往,各樣操持,明箏不必提,您心裏自是清楚明白的。對您也好,對梁霄也好,明箏自問沒有抱憾之處,若有不足,大抵……只是子嗣上頭,對此明箏沒什麽好辯,您介意,也是應當。納妾買人,明箏從來沒有攔著不準,甚至打算過,若實在沒有子女緣分,願從族裏頭,或是妾侍房中抱養,以全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