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蘇家

對於國家來說,這也是一種變相的承包制。因為這部分土地上農人的生活,是由食邑的享有人負責。

總之,土地兼並,至少在大宋的國家層面和法律層面上來說,在立國到現在的大部分時期裏,都是被明令禁止的。被兼並土地上的人口,沒有成為國家負擔。

問題其一,是士大夫貪得無厭,大量侵吞隱瞞耕地,這本身是一種違法,是執法不嚴,是有追究依據的。

更應該關注的,是即使大宋地價便宜,大量的普通百姓,仍然買不起或者說不願意買便宜的土地,因此不能或者不願意成為自耕農。

而且這部分人口中,一大部分不能有正常收入,不能納稅。

最要命的是,這部分人口,因自然和人為的各種災害,還在呈逐年擴大的趨勢。

雖然不能簡單地將這類人歸類為失地農民,但是肯定不是正常的勞動者和納稅人。

這部分人平日的產出,被勛貴士大夫侵吞,而這部分人遇到生存難題的時候,則由國家來買單。

按蘇油的看法,這就是根本上的不合理,是人口資源浪費,是國家負擔和隱患。

綜上所述,或許土地兼並不是封建王朝覆亡的本質原因,原因可能更深一層——貧富差距的極度懸殊,貧困人口的過度擴大。

一方面是稅收減少,一方面是貧者成為一個巨大的階層,國本動搖,那就在所難免。

然而不耕地,就不能養活人口嗎?眼前這個小院,就是最好的說明。

工商業的興盛,金融流通的加速,可以從很大程度上緩解土地和人口的矛盾。

放大到整個川峽四路,“千人耕,萬人食。”的諺語,就出現在這個時候。很好地闡述了當前時期這個特殊區域裏發生的特殊現象。

可惜沒有當政者深刻研究,或者說,總是遺憾地被華夏悲催的歷史進程打斷。

又想遠了……

陣陣的鳥鳴打斷了蘇油的思緒,讓他重新細細打量起這個小院來。

小院由青石板鋪就小道,進門右手是通往前方門店的木板門。

兩側是貼墻的瓦頂走廊,雨天可以通過走廊從內宅進入門店。

側門進來是一座大花園,處處體現出女主人的精致和雅趣。

園內花樹繁密,但是都比較低矮,蘇油能夠發現一處奇特的現象——低矮的花林間,有一種艷麗的小鳥在此做窩。

桐花鳳,體型不過拇指大小,渾身顏色艷麗,反射出金屬的光澤,以花蜜為食。

它們正在花間飛舞。

年幼時的八娘,蘇軾和蘇轍,在程夫人的教育下,十分愛護動物。

他們在程夫人的帶領下,靜靜地觀察桐花鳳在花園裏的生活,絕不破壞鳥巢,而是好奇地打量著它們產卵,孵化,最後從醜陋的雛鳥變為金屬彩虹般美麗的成鳥。

而這對子女的性格培養,絕對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走過花園,有一處小平地,那裏有一口水井。

井口很小,水質清澈,一看井邊那株小樹蘇油便笑了。

熟的不能再熟的東西——黃荊樹。

蘇油一眼就分辨出用哪幾根樹枝,用來抽七八歲時候的蘇軾蘇轍最合適。

蘇八娘見到蘇油盯著樹枝一臉古怪的神情,知道這小子心裏在想什麽,便小聲說道:“母親很慈祥的,我們從小沒挨過打。”

不過想想又覺得需要對蘇油警戒一番,補充道:“不過換成小幺叔這麽調皮的人,那就也難說了。”

蘇油對著黃荊樹做了個合什:“阿彌陀佛,黃荊樹啊黃荊樹,你我各自相安吧。”

八娘忍俊不禁,笑道:“那你可要乖些,保住黃荊樹的真身,別讓它因你被破戒攀折才好。”

院子裏還有一株荔枝,樹形優美,樹冠巨大,聽八娘說這是蘇軾親自栽種的。

此公打小就有種樹的癖好,在眉山幾處寺廟道觀讀書時,別的可能沒留下,周邊山上松樹倒是被種下了不下三萬株。

而且和蘇油一樣,蘇軾還成系統地研究了松樹的種苗繁殖和移栽方法,臨老了還詳細地寫進自己的著作當中,當成一項得意的成果顯擺來著。

八娘看到蘇油的情形,狡黠地笑道:“不認識這樹了吧?”

蘇油淡然說道:“‘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山門次第開。’這荔枝斷然是嘉州品種。除了那裏,再要覓得就需要去到嶺南,這樹是子瞻的朋友送他的吧?”

蘇八娘見鬼一般看著蘇油:“小幺叔,子瞻肯定與你相處得來。你竟然連這樹都知道。”

蘇油心中暗自得意,這樹後來一直存活了九百多年,直到快二十一世紀才壽終正寢,蘇油在三蘇祠所見的,是一段枯幹以及從瀘州合江縣新移植來的一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