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幾本書不如二十字

冬天的天氣,江邊其實挺冷的,不過水是最清最靜的時候。

水體真如同一大塊綠水晶,包裹著江底綠草,柔柔地招搖著。

天中的雲朵倒映其中,幾只水鳥在天光雲影間掠過,造出一種在玻璃空間裏飛翔的奇異的幻景。

想著這江的名字,蘇油還在好奇,大宋到底有沒有玻璃?

嗯,不管有沒有,很快就有了,玻璃江,總會讓你名副其實。

沿著江邊踱步,看到一叢叢枯黃的南荻,蘇油這才想起,自己搜集的漂材已經能用了。

現在工具齊備,可以制作長尾浮漂了。

轉回家中,從庫房裏尋找漂材。

東西不值錢,但是選起來是真的講究。

每年二三月,在連續幾個晴天之後,在被風向陽的山凹裏,選擇去年就成熟的荻材。

這些地方生長的南荻直、挺、圓,壯。而當風口的南荻,圓度就不能夠保證。

在連續晴天選取,是為了得到足夠幹燥的物料。

取花節長度在半米以上的健康南荻,切下第二、三節使用。再往下南荻皮就太厚不合用了。

然後選出顏色淺黃,帶光澤,無黴變,通體圓潤,紋路筆直,荻節能夠承受一定的壓力,內絮飽滿,纖維細白,無中孔,無蟲蛀的材料。

采集後截成小臂長度的長段,每幾十根紮捆在一起,將其放置幹燥通風的地方,一來繼續去除水分,二來有個最大的好處,可以用這種方式對南荻杆進行自然矯直。

再等過一個夏天之後,就可以制作浮標了。

浮標的制作關鍵在於去掉南荻多余的部分,讓上邊剩余四個尖齒,可以拼合成一個短弧形圓錐,下邊兩個長尖齒,可以拼合成一個長弧型圓錐。

這個全靠手法精巧,還涉及到平面幾何到立體幾何的轉換,還有要用到極薄的刀片和砂紙。

這玩意兒是後世一位漆藝大師教他的。

當年他求大師傳他兩招,大師微微一笑,遞給他一支浮標:“你能把這東西造好,說明你是可造之才,到時候我再傳你別的。”

小小一支浮標,集中了漆藝的很多手法和工藝,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是拭漆,就是純用手指肚抹拭,用手指感受漆面的均勻程度和厚薄程度,一支浮標需要反復上漆打磨十幾次。

大師每年都會選取荻材,制作上百支浮標,以時刻訓練手感,這一制就是五十多年。

即便成為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後,仍然日行不掇,當然到這個時候,從他手底下出來的小小浮標,都已經成為釣友們競相追捧的精品,一支售價幾百到上千元不等。

蘇油對這種精神嘆服備至,手底下也切過上千支浮標,因此手法還算熟練。

浮標切好,還要制作標杆。

這個用竹簽就能制得,不過要保證竹簽的圓度,需要夾在磨床上旋轉,左手牽引竹簽,減少晃動,右手折疊砂紙,夾著竹簽進行打磨。

竹簽制好,打通南荻中心,將竹簽插進去,檢查同心度,合適之後用圓錐狀的銅管套上去,用酒精燈火烤定型。

定型後去掉銅管,南荻會重新彈開一個小口,正好塗抹魚膠,繞上絲線固定。

最後取來一根細銅絲,截下一小段對折,和漂腳粘在一起,漂腳底部就得到極小極小一個銅圈,然後用在貼了銅絲的漂腳上纏裹絲線,塗上膠水加固。

用夾子夾住漂尾掛在室內陰幹,這個需要一整天時間,今天的工序到此結束。

蘇油忙活了大半天,搞了大大小小幾十只浮漂掛在屋裏,切廢選廢的南荻杆,卻丟了整整一大缸子。

村口的人聲漸漸傳來,進城趕集的鄉親們回來了。

蘇油步出小院,果然就見鄉親們喜笑顏開地簇擁著騾車,正朝這邊行來。

八公坐在車上,兩大車年貨滿滿當當。

周圍則是背著背簍挑著挑子的鄉親,還有土地廟過來的孩子們,中間還有一個高胖的大孩子——蘇軾。

八公跳下車來,開心地喊道:“別慌別慌,一家家的來。拴住糟娃先帶屠子去趕豬,狗剩你帶著弟弟妹妹去菜園摘菜,準備做飯,小油快過來幫忙分東西,各家的都有字條,這得你來念!”

蘇軾舉手:“我也來我也來,趕緊分完做飯是正經!”

蘇油看著蘇軾就好笑:“你還真來了?臘月二十七還不著家?!”

蘇軾說道:“明天一早我就回去,耽誤不了,你看!”

蘇油一看,騾車後邊還掛著蘇軾心愛的那頭小毛驢,不由得搖頭:“為了這頓吃的,你也太拼了!”

鄉親們也好玩,進城前不知道買啥,進城之後又啥都想買來著。

紅紙,鞭炮,紙錢,香燭,布料。

有狠人竟然買了瓷器!還有幾家狠人進了一匹絹來合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