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章 快遞小哥

大宋,汴京。

趙禎端坐椅子上,對樞密使狄青問道:“漢臣,楊孔目還在鬧?”

楊孔目就是楊元卿,職務超級小,孔目官。

之所以得皇帝垂問,還是因為儂智高。

儂智高與大理國邊境特磨寨酋長儂夏誠關系不錯,歸仁鋪戰敗後,儂智高即攜其母、弟、妻、子落腳特磨寨。

他自己去大理諸寨借兵,他母親阿儂則收攏余部三千多人,習騎練戰,企圖再同宋朝作戰。

大宋南邊的文臣武將打戰不行,玩陰謀那是不用教。

先是那個大膽的番禺縣令,如今新任的邕州知州蕭注,抓到儂智高的一個裨將,給予了隆重的待遇,延入內室招降了他,搞清了關於儂智高的情報。

然後打戰不行的余靖,派孔目官楊元卿離間了依附儂智高的西山六十族族人,糾合幾個部落突襲特磨寨,一舉擒獲了儂智高的母親、弟弟、兒子。

楊元卿本欲把這些人處以酷刑,烹殺解恨。然而廣西轉運司害怕是當地少數民族妄執,冒充領賞。

於是余靖只好摒棄故欲,派楊元卿將儂智高的親人們檻至北宋京城,待擒獲儂智高後,再辨其母等真偽。

過了幾個月的監獄生活,儂智高的弟弟儂智光身染瘋疾,毆打守兵,企圖越獄。有人認為“養之無用,請戮之。”

趙禎氣壞了:“是你們傻還是我傻?!余靖欲存此以招智高,而卿等專欲殺之耶?”此後大臣們再也不敢提及此事。

而恨儂氏入骨的楊元卿,宋廷卻因他通曉少數民族語言,要他“若孝子之養親”般地侍候儂母。

氣得楊元卿多次向上司“涕泣求歸”,但是終未得到允許。

趙禎所言,就是此事。

狄青回道:“稟陛下,倒是不鬧了,儂賊已然被擒獲,至京之日,便是合族明正典刑之時。如今他倒是侍奉得殷勤。”

趙禎微微一笑:“告訴他依然如故,以免儂母生疑自戕。”

狄青應道:“是。”

趙禎舒了一口氣:“漢臣,此番總算是得競全功了。”

狄青低頭:“臣惶恐,總是辜負了聖恩。”

趙禎說道:“言重了,狄卿不可妄自菲薄,放你到這個位置上,自是要你將責任承擔起來。”

狄青點頭:“臣遵命。”

趙禎又轉頭對身邊一位老者說道:“老師,此番大理之事,竟然有我大宋孩童參與其中,能點破童謠之中暗語,這算是真神童了吧?”

老者是趙師民,天章閣待制兼侍講,年輕時被推為“盛德君子”,年老後被稱為“儒林舊德”,一生基本從事的教育工作。因年紀太大,屢次請求外任,從中樞退休。

現在終於得到趙禎許可,這次是來和趙禎辭行的。

這老頭自己就是神童,九歲能詩,記憶力也是變態的驚人。趙禎讀《漢書》的時候,詢問那時候的長安到底是什麽樣子,所有講官異口同聲,這件事情,陛下你問老趙就對了!

果然,老頭引經據典,“因陳自古都雍年世,舊址所在,若畫諸掌。”絮絮叨叨,給趙禎講了一篇長安城古今變化通考。

一輩子從事教育工作,相當有發言權,老頭自然還是先拿君子朝乾夕惕那一套勸諫了趙禎,然後說道:“那首童謠,說白了就是字謎而已,那樣的東西,老臣反手便能做出幾十首來,無足殊怪。”

趙禎說道:“此子之前張象中有表提及,道是幼得神授,叫什麽元素周期,不過記不全了。如今象中在成都不回,便是要以畢生之力鑲補。”

趙師民答到:“神怪之說,存而不論。陛下,君子所盡者,人事也。新莽最講究緯候圖讖,而禍不積年,為識者所笑。陛下當引以為戒。”

只一句話就給皇帝堵了回去。

“至於神童之說,老夫認為,一株好苗,如果催發過甚,反而會長不壯實,最後毀掉。”

“一株苗木,不經二十年生長,終不能成棟梁,此乃自然之理。”

“真宗朝童子試,本意是尋求茂才。然風氣一成,士大夫家對孩童煎促過甚,結果無數本該成為棟梁的好苗子,精神渙散,至有失心者。”

“陛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既是茂才,總會於十年二十年後,涉足科場,擢取高第,而後為朝廷試職,量才授用。如此方能抑僥幸,崇真實,這才是真正的培育之道。”

“眉山神童之事,老臣以為陛下應該這樣看:正是因為眉山江卿的舉措——家有塾,黨有庠,鄉有序,國有學。推文字而尚義理。於是風俗敦厚,體國公忠,諸多得學少年中,理所當然就有了出類而拔萃者。”

“讓大宋更多的孩子,能夠讀上書,陛下方能得到更多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