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七章 小張方平

韓琦是老臣,他的奏章一上便引起國家足夠重視。

“上乃命韓絳、蔡襄與三司使副判官置司同定奪,凡差諸州軍鄉戶衙前,以產錢與物力從多至少置簿,排定戶數,分為五則。

遂更著淮南、兩浙、荊湖、福建之法下三司頒行之。

其法雖逐路小有不同,然大率得免裏正衙前之役,民甚便之。”

到目前為止,這個辦法沒毛病——廢除裏正一級的役課,改由更上等的鄉裏富戶共同出資募人來完成——專業事情交給專業人士來做,這樣大家都方便。

又聽張方平議論了一番朝政得失,蘇油這才從府衙出來。

蘇油隱隱覺得,張方平對自己的教導,雖然老頭自己不承認,各種找借口,其實是有意讓自己開始接觸大宋頂級政治生態圈的一些內幕和規則。

這是每三年一屆的新科進士們才有的資格,朝廷會安排他們到正式官員身邊充任助手,這件事情有一個專有名詞——觀政。

觀政的新科進士們,一般在外邊就是給知縣或者下州知州當助手,張方平的級別,明顯太高了。

因此張方平對自己的愛護,給自己的機會,早已經超過了普通觀政進士們所能得到的待遇,蘇油內心裏,是充滿了感激之情的。

所有人都不知道,但是蘇油很清楚,自己遠比三蘇更得老頭看重,這是真正的知遇扶持之恩。

這其中,有自己眉山幫助張恕的功勞,有新式帳法的功勞,有自己瘋狂暗示,使《金融論》得以出爐的功勞。

除此功利性質的交換之外,張方平對自己應該也是打心底裏欣賞,兩人都是重視實務事功,凡事用成績說話,喜歡冷靜分析利害,然後制定政策的性格。

蘇油細細捋過一遍自己的行事風格,媽蛋,並不是自己受了老張什麽影響,原來自己,打骨子裏邊就是一個小張方平!

……

很多事情,只能做,不能說,這就是大宋。

統計工作還在繼續,《金融論》的出爐,標志著張方平的眼界,又提升到了一個更高的高度。

眉山經濟圈的開拓成功,讓張方平決定,開始著手解決四路的經濟問題。

這是一個得天獨厚的地區,朝廷放羊,張方平手中,還拿著官家許便宜行事的旨意,這還是當年秾智高破蜀謠言帶來的好處。

川峽四路,是西夏前線的後勤基地,四路發展起來,對陜西的幫助,無疑是一劑強心劑。

任何政治問題都是復雜的,老張自入蜀以來,都是面團團和事佬的形象,大家都當他一個毫無威懾力的和諧大使。

沒有人知道,他在等待一個契機。

散花台如今變成了一座大酒樓,樓體讓所有在成都的人都大開眼界——這是一棟外體以石頭構建的樓閣!

規制是唐代散花樓的復原,然而很多地方,鑲嵌了一種新奇的材料,據說是遠從大理運來的一種具有美麗花紋的石材,因而被大家稱為大理石。

石材的花紋如流水,如雲霞,如花瓣,不知道用了什麽工藝,打磨得異常光滑,能夠照出人影不說,還完全展示出了石紋的美麗。

散花樓,從此真正的名副其實。

樓內裝飾也非常獨特,還是眉山的裝飾風格——簡雅。蘇油在此同樣有一間雅閣,由劉嗣打理,也是商業情報科的分支。

眉山的雅閣稱為忘雨,此處的雅閣,被蘇油命名為——聽風。

此樓一開,立刻就以新奇的設計風格,精美的菜品,醇和的美酒,優雅精致的室內環境轟動了成都。

最關鍵的,此處的豬肉菜品,美賽羊羔,除了好酒,價格其實相當實惠。

傳統分餐制改為合餐制,對增進感情拉攏關系,又多了一分別樣的好處。

能在此處請客,那是既有面子又有裏子,試營業一結束,立刻就成了各路商賈,文人士大夫交遊必去的好地方。

各家食肆旗亭,想盡千方百計,想要求得散花樓的美食制作方法,眉山調味品,開始通行益州。

但是因為食材不過關,做出來的豬肉菜品,始終比不過散花樓。

眾商家的目光,這才放到了眉山,可龍裏周圍,閹豬圈養模式開始擴大範圍——供不應求啊。

聽風閣的消息,主要集中在四路和陜西,朝廷,能給四通商號總部更加詳盡的信息。

在張方平的授意下,成都府路的精準地圖,開始了繪制。

金秋十月,一騎紅塵奔入成都——富順監,打出了深達四百丈的鹽井!

張方平等的就是這個,幾項經濟政策,連續出台。

五十萬支破甲錐為利益交換,讓老頭得到了從益州知州到三司使,再從三司使轉任樞密副使的田況的絕對支持——四路地方部隊,給老子捧好老張的臭腳,五十萬支破甲錐,每一支都要給老子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