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二章 永康軍

蘇油不由得暗自翻白眼,說得輕巧,大宋幾個官能做到如你這般不置產業上任只帶一只鳥的?面對世家豪強還能說硬話,反正蘇油從出可龍裏到如今三年半,見著的就你老人家一位!

一路吃著河鮮,船搖著搖著,就搖到了都江堰。

都江堰如今在永康軍管轄範圍,這是一支一千五百人左右的部隊。

說起大宋的軍隊,又是一個蛋疼的問題。

後世網上鬧得沸沸揚揚,大宋養那麽多軍隊,結果被西夏遼國打得嗷嗷叫,養的都是一群豬嗎?

等到蘇油自己研究過這個問題之後明白了,不是豬,是——牛,大多數是牛。

慶歷五年,丁度為兵錄五篇,宋祁為之序曰:凡軍有四:一曰禁兵,殿前馬步三司隸焉,卒之剽而銳者充之。或挽強,或蹋張,或戈船突騎,或投石擊刺,故處則衛鎮,出則更戊;

二曰廂兵,諸州隸焉,卒之力而悍者募之。天下已定,不甚恃兵,唯邊蠻夷者,時時與禁兵參囤,專於服勞,間亦戌更;

三曰役兵,群有司隸焉;人之遊而惰者入之。若牧置,若漕挽,若管庫,若工技,業壹事專,故處而無更。凡軍有額,居有營,有常廩,有橫賜;

四曰民兵,農之健而村者籍之,視鄉縣大小而為之數,有部曲,無營壁,闕者則補,歲一閱焉,非軍興不得擅行此。

說白了,大宋軍隊號稱一百多萬,其實有三種幾乎都是有名無實。

後面幾種,都是不講體質素質的,很多時候是一種救災措施,將年輕有力氣的災民集中起來免得他們造反,也可以解決一部分刺配囚徒的勞動改造問題,說白了就是國家養著的閑人。

這些人幹活的積極性可想而知,因此產生不了什麽社會效益,戰鬥力更別指望,可以說是國家的沉重負擔。

這才是大宋“冗兵”這個概念的本質——這裏的兵,有一大半並不是後世理解的部隊。

照這種算法,後世的快遞小哥們都該算是兵了!

真正能打仗的軍隊,大宋其實只有禁軍的上四軍,還有河北陜西部分長期與西夏遼國對抗的廂軍而已。

其余的,稱之為建設兵團,甚至是難民營,怕是更加合適。

刨去這些,仁宗朝真正的戰鬥力量,最高峰時期八十萬左右,然後經過努力裁汰,到如今大約七十萬。

這是兵籍上的數字,有多少虛頭先不說,即便全算上,禁軍的戰力還要再打一次折扣。

因為趙宋先天不足,地理大通道都在別人控制之下,還居高臨下,導致無險可守。

因此禁軍中三十萬集中在了京師周圍,保衛中樞,剩下的才散於各處要津前線。

這樣做,一來是吸取了澶淵之盟的教訓,用大量部隊拱衛京師;二來是保持與邊境部隊的平衡,以震懾邊將。

其實京師禁軍的作戰機會,很少,長期懈怠,除了空額,不空的那部分也有很多淪為高俅們的長工。

好了,真正用於抵禦外敵的禁軍隊伍,就跟四通商號的貸款撥備一樣,對半開,這就剩下三十來萬了。

再看外敵——西夏有三十多萬部隊,遼國正規軍也有三十多萬,還有大量仆從軍。而且,這兩國的這三十多萬,多是騎兵。

天地良心,蘇油真心覺得,實在不是大宋軍隊不行。而是……特麽的到底這個而是是什麽,就搞成這個樣子了呢?

除了京師和北方邊疆,大宋其它地方,幾乎就是無兵之地,難怪前線一被擊穿,就能被人長驅直入殺抵京師。

每每想到這些問題,蘇油就感覺肝兒都在疼。

老楊,老種,老折,就這樣還能扛一百多年,實在是辛苦你們了!

閑話轉回,這種情況到了四川,那就是目前川峽四路,有五支廂軍,人數兩萬。

其中的永康軍,就是這麽一支有著光榮傳統的地方隊伍,他們的任務是——“歲治都江堰,籠石蛇決江遏水,以灌數郡田。”

整個川峽四路,就得靠五支這種背石頭,挖鹽,搞物流的“軍”來專政!

這就是蘇油給張方平建議,集中鄉弓手屯田訓練的原因——這麽大的家產,總特麽得有一支稍微能上眼的隊伍看著吧?

……

永康軍知軍姓曹,好歹是中央出來的,內殿承制,武階七品。

這娃聰明,努力向文官靠攏,臨來前求得梅堯臣一首詩:“鐵驄黃金羈,年少蜀城守。蜀城臨古江,正在離岸口。離岸李涼鑿,其利實不久。既避沫水害,又以溉田畝。大此百民宜,遺祠奉牲酒。行當謹厥事,無乃為政首。”

梅堯臣和趙抃有一個共同的好朋友——張先,就是“雲破月來花弄影”、“嬌柔懶起,簾幕卷花影”、“柳徑無人,墮絮飛無影”的張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