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六章 出發準備

蘇小妹這個小小的改良,便大大提高了設計工作的效率。

花本的每一頁,對應的是織機上的每一片綜板,這個綜板,其實就是提花裝置。一副錦,需要九千六百次編織,因此理論上,需要九千六百片綜板才能記錄下所有經線提綜信息。

為了減輕工作量,只能采用循環圖案,綜板還是那麽多,不過綜板設定是按循環重復的,既美觀又連續,大大降低了織錦難度。

將花本轉移到綜板上這個繁復細致的過程,叫做挑花結本。

之後才是操作最繁瑣的一個工序——提花裝造。

經線和緯線的數量是九千六百根,連接控制它們的纖線有一萬一千五百二十根,全都要在花樓機上一一對應。

這就需要將甲子線,也就是牽引纖線與花樓織機的“爪拉子”連接起來,並且進行分扒分叢穿入花扒。

最後才是織造,操作時需要兩人配合,上下兩層中,居上者為“挽花工”,按規定順序選綜,接線,提經;下位者為“投梭工”,在下面引線,打緯,兩位工匠密切配合,同時進行,一點一點的進行紡織。

之前的選綜的工作都是靠踏板完成的,花樣越繁復,綜片越多,踏板就越多。

蘇八娘受到蘇油音樂盒的啟發,發明了一個轉盤,轉盤上帶有一次圖案循環的齒數,並標有數字。

轉盤會帶動一根帶鋸齒的橫梁,轉盤每轉到相應的數字,便帶動換一片相對應的綜板,完成選綜和提經工作。

這樣就將每一種花本的提綜程序,固化到了儀器上。

如此每次紡織,只需要根據記錄本撥動轉盤就行,解決了只靠人腦記憶,必須熟練織工才能勝任挽花工作的缺陷。

蘇油這幾年一直潛心學問,直到程夫人將一片彩錦送到後院,蘇油方才大吃一驚:“不是說一副錦需要很長時間嗎?”

程夫人笑道:“小妹和八娘想出了法子,將花本制作與織造方式改良了一下,如今速度已可以大大提高。”

待到將工藝一說,蘇油大喜道:“那還有啥說的,趕緊摟錢啊!”

程夫人說道:“我們的彩錦可不比官錦差,就是銷路太窄了。”

蘇油一拍腦門:“我們搞外邊那些妖艷玩意兒幹啥?我們蘇家織造,還是走清雅的路子!別忘了,讀書人是除了大宋皇室勛貴外最有錢的一群人,我們賺他們的錢去!”

於是在蘇油的理念下,蘇家錦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身。

所有經線緯線,采用一色,提花照樣提,如此一來,紡織難度再次降低,主要集中在花本設計之上。

不過有了小妹發明的采樣工具,花本設計已經不是事兒了。

加上蘇家絲線,因為水玻璃的進一步提純,工藝進一步改進,幾年發展下來,如今色彩效果比錦江水濯出來的還好,會隨不同光照角度變化出不同的顏色——織出的面料被絲綢商人稱為“雨絲”和“月華三閃”。

這樣的絲織品再加上提花暗紋,遠看是一件素色單衣,近看才知道多麽的不凡,這就是低調的奢華。

大宋讀書人最吃這一套,產品一經推出,立刻在南中國刮起了一場時尚旋風。

讓蘇油郁悶的是,自己設計的蘭石圖樣,訂單不多,最受大宋士子歡迎的,竟然是——菊花。

背一身的菊花,這要放後世,多不吉利?!

沒處說理了!

程夫人發愁的,就是這個的問題。

小油眼看要去汴京解試,明年要是過了,後年還有進士試,同時子瞻子由有制科試,夫君可能有秘書省職試。

要是都過了,今後他們,就會在京城和各州郡宦遊,回鄉的日子少之又少。

可這麽些掙錢的產業,總不能說棄就棄了吧?

程夫人想想有時都心酸,自己含辛茹苦,培養子弟勸勵夫君,最後竟然就是看他們一個個離開自己,遠走高飛。

最後一咬牙,你們都走,連弗兒和二十七娘也走,就留我和八娘守家,給你們搞好後勤!

可憐天下父母心。

事情還不能耽誤,貢舉雖然明年八月十五才進行,但是路上就得兩個月時間,到了還有諸多安置,因此今年三四月份就得出發。

真實歷史上,三蘇是今年十月,程夫人的服除後才出川的,如今大大提前了。

別小看這個提前,有風險的,因此得趕在大江漲水前。

蘇油安排了最安穩的大船——眉山二型縱帆船。

他的事情也很多,別的先不說,資金就是個問題。

蜀鈔好用是好用,可如今輻射範圍主要還是西南,加上二林部,然後吳中一部分,大理一部分。

汴京,怕是沒人認的。

想來想去沒辦法了,只得搞一船眉山貨作為壓艙,到了汴京發賣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