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九章 殿試

三天後,一群蓬頭垢面的人從貢院出來了。

張麒接到自家小少爺:“少爺,怎麽樣啊?”

蘇油摳著發癢的頭皮:“我跟你說太遭罪了,天天方便面和自熱米飯,還不能洗澡……”

然後就聽身後有人在交談:“世兄,此次發揮應該不錯吧?”

就聽身後說道:“別說了……上次分我到挨著馬桶的臭號,整整聞了三天臭氣,還能寫什麽文章?今年大比,來前特意去大相國寺上香,菩薩托夢說定然給我一個氣息芬芳的好位置。”

另一人問道:“可靈驗了?”

“靈!直娘賊的太靈了!位置好不說,也不知道隔壁應考的那位是不是廚子出身,賊廝見天的弄好吃的,味道那個……咕嘟……餓得老子癆腸寡肚,考試的時候腦子裏翻來覆去全是葷菜……”

然後就聽得一聲悲憤的怒吼:“有本事在貢院裏燒菜做飯!你有本事給大爺我站出來啊!別讓我知道你是誰!”

蘇油脖子一縮,扯了扯張麒的袖子:“走走走,回去再說……”

……

評卷很快下來,二月二十四,詔旨三下,宣押知制誥、詳定、考試等官,同赴學士院鎖院,命禦策題,然後宣押赴殿,擇日殿試。

二月二十七,士人入東華門,各行搜檢身內有無繡體私文,方行放入。

皆詣集英殿起居。

起居,就是向皇帝問好行禮,距離老遠,看不清楚也沒人敢細看。

其後就殿廡賜坐,引試,依圖分廡坐定,各賜印刊策題。

這次考試時間只有一天,只允許帶文房及卷子,余皆不許挾帶文集。

蘇油成為其中光榮的一員。

坊間傳言,王珪曾經將蘇油的論置為第一,策第三,詩第二。

待得打開彌封,搖了搖頭,一筆給他黜落到了第十一名。

其實這對蘇油的進士資格並沒有什麽影響,因為自張元吳昊被殿試黜落,叛投西夏以來,從嘉佑二年起,參加殿試的士子們,理論上已經是取中了。

但是殿試也的確異常重要,殿試名次直接決定著出身。

進士分五甲,第一甲三人,也就是狀元和兩個榜眼,初授官最低都是秘書省校書郎和知縣。

如果運氣好,遇到更高職位有缺,得授將作監丞、通判諸州差遣的也很多。

第二甲第一名,總成績第四,稱為傳臚,到第二甲第七名,總成績第十名,可以授兩使職官,成為京官序列。

以上十人,稱為甲科。

第二甲中總名次第十名以後,到第五甲末尾,稱為乙科,初授和以後的遷轉都不一樣,比如蘇軾和蘇轍,得授那種某縣主簿,只相當於縣辦公室主任。

還有一種分法,第一二甲賜進士及第,第三四甲賜進士出身,第五甲賜同進士出身。這是皇帝給予的榮譽。

這就是大宋,不搞得復復雜雜叫人頭暈就不舒服。

號位按《玉篇》這本字典排列,蘇油抽到“汪”字。油汪汪,好兆頭。

打開試卷,一共三道題:《王者通天地人賦》,《天德清明詩》,《水幾於道論》。

對已經坐到這裏的人來說,單做這幾個題目都好做,但是如何出彩,是一個問題。

第一題王者通天地人,《說文解字》裏有注釋:

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通三篇》:“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畫者,天地與人也。而連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與人之中,以為貫而參通之,非王者孰能當是?”

孔子曰:“一貫三為王。”

分析:核心思想——王持道秉中,以通三才。

第二題天德清明,來自《周頌·清廟》。

《詩》有四始。《史記·孔子世家》裏提到:“關雎之亂,以為《風》始;鹿鳴,為《小雅》始;文王,為《大雅》始;清廟,為《頌》始。”

關於《周頌·清廟》,正義有如下解釋:

“此解文王神之所居,乃祭有清明之德者之宮,故謂之清廟也。

此所祭者,止祭文王之神,所以有清明之德者,天德清明,文王象焉。

《易》稱‘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是文王能象天也。”

知道這些,才知道這詩的主題應該是什麽。

分析:歌頌文王清明,其德可以與高天相媲美。

最重要的,是《易》的那一句——“聖人與天地合其德”。

再結合上一題——“王者通天地人”,就會發現,這是相互呼應,一脈而通的兩篇題目。

找到了共同點,也找到了出題官埋下的扣子。

第三題,《水幾於道論》,則是前兩題的發揮。因為是論,所以必須引述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