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一章 議論

曾公亮給王安石打保票:“安石文學器業,宜膺大用;累召不起,必以疾病,不敢欺罔。”

吳奎卻是韓琦一邊的人,為了韓琦,皇帝敢懟參政敢辭的主,對曾公亮擡舉王某人打壓韓相公這套很看不慣。

“王安石以前糾察刑獄,因為鵪鶉案爭刑名不當,本該奉旨到合門釋罪。”

“結果他自己執拗不肯入謝,這才去職。然後一直認為韓相公在沮抑他,所以才不肯入朝。”

曾公亮力爭:“陛下,王安石真是輔相之才,吳奎所言,是發人小過,熒惑聖聽!”

吳奎冷笑:“當年我就跟他同領群牧司,見他護前自用,所為迂闊那套多了!我話先撂下,萬一用之,必紊亂綱紀!”

不過吳奎和曾公亮之間,趙頊當然選擇相信曾公亮,於是決定先下詔書,起王安石知江寧府。

所有人都勸趙頊,陛下別費勁了,王介甫這回肯定還要推辭。

韓維卻獨奏道:“我知道王安石乃正人君子,之前久病不朝,今日如果任命大郡馬上就任職,看起來還真就像是一直對君命推三阻四,希圖持價待沽。”

“但是臣堅信安石不會有此心。與先帝不同的是,陛下始初踐阼,慨然想見賢者,與圖天下之治。安石怎麽會不願效其忠、伸其道哉?!”

“如果王安石真的病得厲害,或者蠢得厲害就罷了,如果不是,他肯定會就任的。”

“議論這件事情的人,都認為往安石會顧忌時議,因此只能慢慢升遷而致,不能猝然召命回京。”

“他們不知賢者只可以義動,而不可以計取。所以陛下,盡管下詔吧!”

這就是此刻王安石在士林官場皇帝心中的聲望。

果然,詔書一到,安石立即前往官府府視事,再不推辭。

一個多月後,詔書再到,召知江寧府王安石為翰林學士。

王安石即刻整頓家小,奉詔赴闕。

唐淹說蘇油料事如神,就是指這個。

蘇油不信這中間沒有一點操作,笑道:“要我說,司馬君實,介甫公,都是朝中有名的君子。”

“既然是君子,那他們還會欺君?所以說,司馬君實跟官家說不會四六,那大夥兒就應該當他真不會四六。王介甫說是久病,那大夥兒就應該當他真的是久病,如今突然好了。”

“否則不成了言不由心欺君罔上了嗎?那還是什麽君子呢?”

唐淹笑道:“你這嘴啊……回京後可別胡說八道了,好歹四品大員,要有點人臣之體。”

說完又嘆息:“天下無不散之筵席,官家此番召你進京,怕是要大用了,明潤,你真沒一點消息?”

“這回是真沒有消息,估計是看在十六萬斤銅的面子上吧。總不至於如王介甫般被看重。”蘇油說道:“範文正公說得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大宋哪裏需要,我就去哪裏唄……”

《宋史》:

“治平四年九月,韓琦、吳奎、陳升之並罷。

先是,王陶論劾後,曾公亮因力薦王安石,欲以間琦。

琦稱疾求去,帝不許,以詔書慰撫。

琦又疏有四當去,復不許。

厚陵復土,琦更不入中書,請甚堅。

於是帝夜召張方平議,且曰:‘琦志不可奪矣。’

方平遂建議,宜寵以兩鎮節鋮,且虛府以示復用;

乃除鎮安、武勝軍節度使、守司徒、檢校太師兼侍中,判相州。

以樞密副使呂公弼為樞密使,翰林學士承旨張方平、知諫院趙抃並參知政事,三司使韓絳、知開封府邵亢並樞密副使。

《蜀中雜記》:

“治平四年,張趙二公並列參政,引油叩闕。

時薛向奏陜西事,司馬君實攻向,又言方平貪猥。

帝猶疑,乃詔油垂問。

……

汴京,延和殿。

司馬光與趙頊在私話。

司馬光對趙頊說道:“陛下,陜西都轉運使薛向,你了解他嗎?”

趙頊知道司馬光要說什麽:“我知道薛向非端方之士,但是也要用啊,他料理錢谷,籌備邊事,還是有一套的。”

司馬光搖頭道:“陛下,所謂錢谷,不過就是使陜西自足,馬畜繁盛。但是,這真是他的功勞嗎?”

“就算他善於財政,但是邊事,怕是糊塗。”

趙頊說道:“也不是吧,渭州大捷……”

司馬光拱手道:“所謂渭州大捷,實際是蘇明潤在操持;就連陜西財政,也是蘇油延攬商賈,才得喘息。陛下親政未久,不可操切啊。”

趙頊有些不贊同:“薛向所奏,不過是種諤在清澗城招攬邊蕃,以朱令淩最為橫山得力酋長,請給田十頃、宅一區,乞除一班行而已。”

“這是為了誇示諸羌,誘降橫山之眾。對朝廷來說,所費不多,收效也會不錯,怎麽就行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