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四章 刮目相看

王安石說道:“明潤,宋副監之法,除了考慮治河本身,還考慮了防遼,屯田,役工,要是按北流說,這段新河,還要重新修造河堤,工程量浩大,而且能夠保證它不繼續淤塞?”

蘇油拱手道:“學士,今年之所以決堤,參考歷年水文資料,乃是因為遭遇了二十年一遇的大水。”

“也就是說,我們如果在新河兩岸修造堤埽,理論上,可以有二十年時間從容布置。”

“而二股河目前容量,只能容納黃河三年一遇的洪水,就算僅用於分流,也只能支撐四到五年,如果完全堵死北流,那麽最多五年之內,大洪水一到,二股河容納不下,河水倒逼,上遊必決!”

王安石心中砰砰亂跳,這是一個他沒有考慮到的問題,甚至是歷屆河工都尚未考慮到的問題:“數據何來?”

司馬光從《咨要》中翻出一冊:“陛下,介甫,這是我從各處地方水文中摘錄的歷年河情資料,明潤將之化為了標準漲幅,制成了表格,一目了然。”

王安石取過來翻看了一下,他也是絕頂聰明之人,只翻了幾頁關鍵數據,便閉上了雙眼:“茲惟艱哉!”

這是《尚書·湯誓》中的一句。

蘇油拱手道:“知之非艱,行之惟艱。不過居上克明,為下克忠而已。油取其易,諸公勉其難。”

意思是知曉道理不難,實際操作起來才是真正的艱難,唯有居上者保持清明,為下者務必忠勤。最後表示容易的我已經做了,難的就必須依賴諸位大佬了。

這是同樣以《尚書》相答。

王安石睜開眼:“明潤治《書》,也算有得,如果持北流論,河北漕運,如何解決?”

蘇油暗自松了一口氣,王安石在真實歷史上,是堅定的回流論者,而且他的堅持不是一次,而是屢次潰壩屢次修建,就連皇帝都不再支持了,他都繼續又搞了兩次,但是最終迎來的,還是失敗。

如今這執拗得難以理喻的人,也不得不在詳實的數據面前低頭。

蘇油趕緊說道:“北流並非無法行船,除了洪峰和封凍期,北流還是可以行船的,還有,河北糧食並非一定要從汴京周轉,其實完全可以從江淮兩浙海運北上!”

“漕運之弊,在沿途克扣,如今兩浙路的新型帆船已經試制成功,並且試航了朝鮮和日本。”

“船只在夔州型的基礎上做了放大,減少了長度,增加可寬度,前後采用海船樣式進行了加高,以抵禦浪湧,試航數據顯示高桅縱帆加三角帆設計,非常適應海況。”

“陛下,相公,學士,海運還有一個好處,錘煉水師。”

“此次雄州危機,蕭禧四萬大軍壓境,被我勸回,不是因為我有多大的本事,而是因為一艘裝備了弩炮的眉山型縱帆船壓陣,加上黃河新決,他們沒船!”

“陸戰我朝對於遼人並無優勢,但是如今有了新黃界河,只要打造出一支大小船型搭配得當的水師,至少從海口到巨馬河中遊的安肅軍,我們將獲得巨大的防禦優勢!”

“新河後方,那些以前作為防禦騎兵的陂塘,據臣考察,大部分已經被填淤成了良田,正好用於安撫難民,官府組織授田開發。”

“陛下,相公,學士,凡事有一利則有一弊,但是反過來理解亦然,只要我們找對方法,化解不難。”

“回河之議,其一個巨大的觀點,就是能夠利用北流淤積的大量土地,但是我想問,難道不回河,這些淤積的土地就不能利用了嗎?”

吳充是樞密使,多從軍事角度考慮:“明潤,照你所說,要是黃河繼續向北改道,改入遼境,我朝當如何處之?”

蘇油拿教鞭指著地圖:“樞密請看這些等高線,新河以南,比較稀疏,而新河以北,則比較密集。”

“這說明新河以北地勢海拔升幅叫南岸為大,也就是更加陡峭,地勢頗高。”

“也就是說,這裏其實是黃河沖積扇的北緣,當不至於再入遼境。”

富弼之前一言未發,如今也參與了進來:“這工程量……之前受災和救災,河北物資工料,消耗了不少,七州十幾年囤積,一朝蕩盡啊……”

蘇油用教鞭一指梁山泊:“相公,要救河北,只靠各地輸送,那是不行的,最好的辦法,是使其自給自足。”

“鄆州附近,有煤,有鐵,可以煉鐵。還有大量水泥用灰巖,可以燒造水泥。”

“有了這兩樣東西,可以預制工件,然後利用水力送至河工地段,省時省力。”

“自古河北臨海之地,就有不少鹽場,春秋齊國賴以富強。”

“有了水泥,機械之助,我們可以擴大鹽場,讓河北也成為大宋的重要產鹽區,向外換取軍資錢糧,成為一個新的經濟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