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二章 見解

熙寧五年,除了河北遭遇蝗災有點難過,大宋算是松緩了一口氣,因此幾人聊天的內容裏邊,算是充滿了輕松的味道。

蘇油和章惇介紹了各自的政事,蘇油關心的是陜西軍政民政,對王安石和趙頊強調了政策持續性的必要。

王安石笑道:“明潤放心,你提出的軍政分離之策不錯,中書已經決定,年後在河北,陜西,行置將之法!到時候陜西諸將,還要靠你多推薦。”

置將法和將兵法,是新法中少有的幾個良法之一。

將兵法,是對兵制的改革,把禁軍的廂、軍、營、都四級編制,改為將、部、隊三級編制。

將兵法的目的,是使兵知其將,將練其兵,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

和蘇油的《武德歌》一個意思,王安石也建議取消士兵刺字,“以禮義獎養”,實行大營制後,將帶本部兵,兵將相知,無需刺青以區分兵將。

同時精簡軍隊、裁汰老弱,合並軍營。

對那些身高不合格、體能不達標,通不過的,一律淘汰,逐級下放,直至免為平民。

而農村保甲中,有武力高強者就可以破格選進軍隊,無論做什麽工作,都發給薪俸。

經過調整之後,將在京畿設三十七將,鄜延五路設四十二將,東南六路設十三將,全國計設九十二將。

軍職皆由“嘗經戰陣大使臣專掌訓練”,“早晚兩教”,“日夜按習武藝”。

這也是新法中少有的“非拍腦袋法”。

陜西其實先期就已經試行,如今行之有效,軍勢大振。

蔡挺被提到樞密院,當任樞密副使後,便建議王安石依照陜西軍制推行諸路,得到王安石的大力支持,將兵法,開始在蔡挺的主持下展開。

蘇油對此當然表示大力支持。

說到陜西軍政,王安石想起一件事情:“據王韶所稱,渭源到秦州一帶,良田棄置無人耕種的有上萬頃。希望以市易司求商賈之利,將經商所得拿來治理農田。”

“而經略使李師中卻說王韶這樣做,是想侵占邊境的蕃人弓箭手的田地,擔心市易司移到古渭後,秦州的麻煩事只會越來越多,最終得不償失。”

蘇油看了看趙頊:“李師中所言,大致是實情,王子純所言良田棄耕一事,我估計不太靠譜。”

“秦州金銅,現在是陜西的鈔本,如今陜西行政上分為四路,四路經濟,皆有賴於秦州,方可減輕中央轉運之勞。”

“王子純所言,有急功近利,諂媚中書的嫌疑。就算新得之地有良田萬頃,也得在熙河戰局穩定,新得地區安穩之後,才能考慮開發問題。現在木征未擒,河州都還沒有完全安定,他騰得出手來幹這個?”

“但是話說回來,開拓之區,主官也要給予足夠的自由度。”

“王子厚為了大宋,十年淹留邊關,就算是有些小算計,也必定不會是為了一己之私。”

“我建議該調查的還是要調查,該警告的同樣要警告,以防止地方軍事主官濫權;但是同時,也要讓下情能夠上達,讓其能夠暢所欲言,才能了解他行為背後的真正原因。”

“我猜測王韶那裏是不是財政上遇到了困難?會不會是陜西分割調整的過程中,斷了一些王子厚養兵的財源?比如與蕃人貿易所需的貨品,比如蜀中的供給秦鳳的絲,茶,是不是出了什麽問題?”

“這些中書應該主動關心,分析利弊,做好裁判,地方上才能減小摩擦,明確目標,盡職盡責。”

趙頊見蘇油侃侃而談,簡直是刮目相看:“明潤這兩年得實務錘煉,練達精明了好多。”

王安石也頗為欣賞:“明潤果然是幹才,如此接下來這煩難的任命,應該是沒用問題了。”

蘇油不由得苦笑,王安石都說煩難,加上自己如今的品秩,不用猜都知道是什麽職務了。

不過也不好再問,不然顯得自己過於熱中官位,於是又說起了自己帶回來的特產,還死皮賴臉地要求趙頊必須買一部分,作為鼓勵陜西與內地商貿流通的表示。

於是談話就進入了輕松愉快期,趙頊罵蘇油煤油蠟燭你限量供應,火腿腸午餐肉拉這麽多回來幹啥?別以為我不知道裏邊一半是面粉。

蘇油表示這是新產品,有了擠壓機,這批火腿腸的腸衣是用動物皮膠制作出來的,成本再次大大降低了。

將牛,豬等動物內層皮經過清洗,酸堿處理,磨漿,制膠,然後壓膜,入鹽水絡化,去鹽,幹燥,便能夠得到類似腸衣一樣的包裝膜。

有了這個,熏腸就可以做成磚形,裝箱密封存儲,作為軍糧,性能優異。

於是趙頊又被說得動心了,答應盡量采購,然後作為年節的福利分發給群臣,如果大家沒有什麽意見,就算是蘇明潤你又為大宋軍士的飯食做貢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