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九章 姜是老的辣

熙寧七年大旱的危機,牽動著所有人的心,在努力的,絕不僅僅是蘇油一個人。

唐代韓鄂在《四時纂要》中就提到:“凡甲申風雨,五谷大貴,小雨小貴,大雨大貴。”

人們最盼望的,就是風調雨順。因此“占雨”,就是最重要的工作。

占雨的東西,叫田漏,與後世差不多,就是一個圓柱形的木桶,每次下雨後計算積水深度。

還有一種方法,就是下雨後掘土,看看雨水滲入土中的深度。具體說來,“雨以入土深淺為量,不及寸謂之一鋤雨;寸以上謂之一犁雨;雨過此謂之雙犁雨。”

中央也會要求地方及時奏報降雨情況,但是地方官員多數為了粉飾太平,上奏災情和降雨舉數不實。

司馬光就曾經提醒過趙頊:“諸州縣奏雨,往往止欲解陛下之焦勞,一寸則雲三寸,三寸則雲一尺,多不以其實,不可不察也。”

比如蝗蟲這件事情上,除了蘇油管理的開封,其余如京東、膠西等地的奏報,一律是“蝗不為災”,甚至是“為民除草”。

神特麽的為民除草!!

蘇油向王安石建議,將災情根據各地的奏報,一一登錄在《時報》上,讓老百姓知道這幫官員的嘴臉。

如果有瞞報謊報的情況,必然會引來其反對者的攻擊,這樣中央好歹還能夠得知實情。

這個建議,立即引來新黨的攻擊。

遼人數月之前來找麻煩的時候,趙頊本來準備命令兩河戒嚴,且令河北修城守之具。

禦史中丞鄧綰上奏:“非徒無益,且大擾費。”

又言:“遼妄為地訟,意在窺我。去冬聚兵累月,逡巡自罷,其情偽可見。”

“今禦之以堅強,則不渝二國之平,平則彼不我疑,而我得以遠慮。苟先之以畏屈,彼或將力爭,則大為中國之恥。”

趙頊正自焦頭爛額,不由得覺得有理。

後來遼人也果然沒有興兵,僅僅是訛詐而已。

如今兩國已經開始邊界談判,趙頊因此嘉獎了鄧綰。

這時候鄧綰跳出來猛烈抨擊蘇油,認為朝堂從韓維勸說趙頊下詔求得失開始,就是失策。

蘇油此舉,無疑是要否定國家這幾年取得的成果,破壞國家安定,讓那些地方上的反對勢力復熾,更加瘋狂地反對新法,是陷阱,不能上當。

而且蘇油此舉,難保沒有想洗脫開封府境內出現蝗災這項罪名的嫌疑,不但沒有引咎自省,還想將更多的地方官員拖下水,以期法不責眾逃脫懲罰,是大大的壞人。

話說到這裏,蘇油便沒法更進一步了,否則便是與所有蝗災地區官員為敵。

他現在的職務不是禦史,而是開封府尹,因此有些話沒法說得太過。

還是趙頊有保全之心,說道:“明潤半月前就已經上了謝表,稱德能不稱,但是請朝廷暫緩處置,待其救災之後方論其罪。”

禦史李定上奏,天旱不雨,正是朝廷處置乖常,陛下意志不堅,為奸臣蒙蔽之故。

蘇油既然自認有罪,開封府也的確發生了旱蝗,為何不得處置?陛下任人唯親,怕就是災變的原因!

這是想要禍水東引。

好在朝廷爭議從來都沒有快速解決的,七日之後,蔡京奏告朝廷,開封十六縣幼蝗殺滅殆盡,飛蝗共得一百二十萬石,滅蝗行動取得重大進展,十六縣糧食減產僅一成,但是由於可耕種土地面積的增加,十六縣糧食夏收不減反增!

開封府民間流傳起了一條新段子,“天蝗地蝗,逐我賢良。烏賊弄墨,木賊回腸。”

這個是宋人的老傳統,喜歡編造歌謠,“關節不到,有閻王包老。”就是大家最熟悉的。

木賊是種中藥,治療腸瘺,也就是脫肛。

名義上是風馬牛不相及,其實是在諷刺鄧綰和李定兩人是賊,一個如般弄文字技巧陷害人,一個一肚子彎彎繞壞心腸。

蝗皇同音,甚至還有指責趙頊好賴不分的意思在裏邊。

……

大名府,文彥博憤怒地一拍驚堂木:“夠了!”

河北災情,文彥博憂心如焚,而手下這幫官員士紳,除了聲討新法亂政引發天變之外,竟然拿不出任何措施。

轉運判官汪輔之,是新黨幹將,曾經奏報文彥博不按新法辦事,嚇得趙頊親自批示奏折,並將它轉給文彥博,上面寫道:“舊恩我是不忘的,正是因為對你信賴,才將京師的北門托付給元戎。些許的小事,你本就不用勞心。汪輔之官小位卑,竟然對你無禮,將會另加處置。”

可如今文彥博要求轉運司開啟常平倉,汪輔之竟然以沒有計司行文為由,予以推脫。

刮骨吸髓,倒是一把好手,輪到救民的時候,卻害怕擔上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