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五章 黃魚季

大宋對油類的需求量那是毋庸置疑的,更何況,現在有了化工這頭老虎。

比如肥皂,光這東西對油脂的需求量,就足以吃下大部分供給。

所以四通的利益,不光光是第一期收回成本獲取利潤,更加重要的,是獲得了一個油料基地!

這才是真正的多贏模式。

一個油坊,一天能榨出八百斤油料,二百五十天才能榨完。

如果采用三班倒晝夜不停,那也得一百二十天。

所以永安圩上,人人都是笑臉,四通商號那就是本家,油料肯定要先留足自家所用,蘇油給每戶人家留下了一百斤,其余全部拉走。

這邊收完油菜,安和圩那邊,又該收麥了。

兩個圩田上的移民們感覺充實慘了,這日子,這過法,這也太美了喲……

有了油,有了面粉,那還差什麽?

當然是差小魚!

正好太湖的魚季又到了。

蘇油很痛苦,四月也是舟山魚季,自己到底該留在這裏呢,還是去昌國呢?

最後還是為了兩浙路的大局,痛苦地放棄了軟炸刀魚,豆豉鳳尾魚,踏上了昌國之旅。

不過出發之前,特意交代了章惇,現在油料不缺了,趕緊在湖州開了幾個罐頭廠,主打產品就是鳳尾魚罐頭,熏魚,蟹粉。

昌國外的海面上,大黃魚聚集成群,那場面讓後世穿越而來,見慣了平靜海面的蘇油,感覺不再是壯觀,而是——恐怖。

太多了……

晚上,一艘小船上嘭嘭嘭亮起了幾盞大型白金汽燈,呼呼的燃油蒸汽,噴得白金燈絲發出雪亮的光芒,照明範圍覆蓋了近百米的海面。

海中星星點點,那是海魚們被燈光引誘過來,魚鱗反射出的光線。

夔州型三千料的土豪版打漁船,船側長長的橫臂打開,圍繞著燈光,下下了巨大的圍網。

圍網完成了巨大的圓圈後,船上老漁頭,龍浪生等漁民,開始收緊絞盤,將纜繩拉上來,將圍網底部收攏。

圍網收好之後,包圍圈中心的小船關閉了汽燈,從裏邊行駛了出來。

“收網——吹號——”老漁頭大聲地對著船樓上招呼。

為了這個號聲能夠傳得更遠更長久,蘇油特意將鍋爐都用上了,在氣門口上安裝了一個金屬哨,現在鍋爐真通過壓力閥呼呼往外冒氣。

聽到招呼,蘇油打開了汽笛開關,蒸汽找到了宣泄的出口,從汽笛通道噴湧出來。

“嗚——”一聲尖銳,悠長,難聽到了極致的汽笛聲,從夔州型上遠遠地傳了出去。

這聲難聽到極點的汽笛聲,對周圍的小漁船來說,卻不啻天上降下的福音。

很快,海面上出現了很多星星,可以移動的星星,從四面八方朝著夔州型高高的桅杆頂上點亮的汽燈圍攏了過來。

大圍網越收越淺,無數大黃魚,在水面跳躍。

水面下,魚群中間,還夾雜著不計其數的墨鬥魚。

這是一場昌國群島漁民的盛宴。

無數的小漁船便圍攏在浮球構成的圓圈周圍,漁夫們拿著巨大的抄網,一網網地往自家魚艙中瘋狂的掄動起胳膊。

很快第一批小漁船便滿載了,漁民們帶著極大的滿足與不甘,扯起竹席葦席的風帆,向昌國諸島駛去。

第二批小漁船又再次圍攏了過來。

三島巡檢王德甲,讓兵士劃著小艇,一腦門子汗,來回招呼捕魚的秩序。

一條大海狼魚從海面上躍起,大尾巴掃得王德甲一屁股墩坐在了甲板上。

“直娘賊的……”王德甲扶著被打歪的鬥笠,坐在那裏兩腿哆嗦,激動得起不來。

常年被海風吹得黝黑的臉上又是眼淚又是笑容:“這個年,直娘賊的好肥啊……”

昌國諸島,有了兩浙路最高行政長官的批示,年前可足了勁的存鹽,蘇油的批示是,淘汰浪費資源的生產方式,淘汰口味不佳的海產品,今年昌國必須生產盡量多的黃鯗,滿足大宋人民餐桌上的需要。

什麽海水洗黃魚,少來!

所以島上的婦女兒童都動員了起來,殺魚!腌魚!晾曬!

魚類還有一種重要副產品——魚鰾。

石首魚膠,是如今大宋最頂級的粘合劑。

所以這是一門大生意,必須依靠四通成熟的商業模式。

所有參與打魚的漁船,釘牌,登記冊籍,由四通商號統一安排生產,運輸,銷售。

漁農們組成漁業社,在商號指導下進行生產作業,實現人力和資源產品的最大化利用。

商號組織給漁農們運來糧食,油料,食鹽,幾乎管理到了方方面面,包括家中的菜刀,鐵鍋,都當做福利獎勵發放。

相對以前打到魚吃魚,打到蝦吃蝦,沒魚沒蝦吃蛤蜊的日子,現在家中有米有面,院子裏有雞鴨,只靠打魚都能過上正常的生活,海上作業辛苦,甚至商社沒月還要發放一斤藥酒祛濕驅寒,有個頭痛腦熱還有醫生上門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