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八十三章 趙孝奕

吃過飯,將孩子們安排好,程嶽和平正盛也安排到了客房,蘇油這才和蘇邁,二十七娘來到蘇轍的臥室,細細說起事件的經過。

蘇邁也將這幾日的奔勞情況做了個說明,感慨道:“當年父親提掖稱頌過的人,大多避之唯恐不及,只有過廣陵的時候,揚州太守,父親的好友鮮於先生趕來相見,結果也被台吏拒於岸邊。”

“後來聽說有人勸他燒毀與父親往來文字,否則怕是要入罪。鮮於先生堅決拒絕,說:‘欺君負友,吾不忍為;以忠義分譴,則所願也。’”

蘇油點頭:“患難見交情,這是一說,不過要是你父親的摯友們紛起營救,只怕局面要大壞。”

“陛下已經命內侍省馮宗道監督另審你父親的案子,這就簡單了。”

說完對眾人解釋:“宮中太皇太後,太後,皇後都對子瞻青睞有加,此案雖然未決,但是再無大礙。”

幾人都是點頭。

蘇油對二十七娘說道:“你們這次處理得很好,雖然子由,維康奔走,但是也沒有動用四通商號的力量幹預,公事公辦,拎得清,放得下,應對得體。”

二十七娘臉上一紅:“我是去求過父親和程公的,不過他們說這是國事,不能因私廢公,真要是請托到了宮裏,陛下的面子當不好看。”

蘇油說道:“二老的主意拿得定啊,是這個道理。”

其實以如今四通商號的實力,在京中的影響力堪稱巨大,不過這個力量如果被濫用到幹擾朝政,卻是蘇油不願意看到的。

如今要在汴京城生活,要和四通超市脫離關系,幾乎不可能。

汴京人的衣食住行,處處都有四通的影子。

而相應的,四通的影響力,也深入到了汴京城的方方面面。

主婦們最喜歡逛的便民萬貨集,每日三餐的精米,面粉,油鹽醬醋茶……

士子們愛用的筆墨紙硯琴棋書畫……

農人們的農具,種子,禽畜苗……

工坊裏各種機械,工具,生產物資……

商人們的行會,洽談,貨品托運,寄存,商業拆借,擔保……

方方面面,無所不包。

這個巨大的經濟體裏,無數人在各個節點上生產,無數人在各條渠道上奔忙,他們和經濟體形成了密切的合作關系,依附在這個實體上,為自己的更加美好的生活奮鬥著。

而這個實體,也因為這些人而越發的壯大。

汴京城和周邊望畿十六縣的人口多達千萬,直接與四通存在經濟來往和雇傭關系的,高達十萬,而有間接來往的,更是多達四十萬。

如果加上這些人的家屬,子女,怕是會過百萬。

這些人,都是這個王朝的建設者,而四通給他們的薪資,別說是一般的小老百姓,就連七品的縣令,有時候都羨慕不已。

流水的官員,鐵打的衙門。

官清如水,吏滑如油。

作為大宋政府機構最底層的小吏,作為開封府的土著,誰沒有幾個親戚朋友在四通的旗下的相關工坊,倉庫,商鋪,車馬行,城建,路建等下屬分支機構裏邊做事?

所以他們的屁股朝哪邊歪,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三個禦史在搞事情的時候,四通商號總部情報分析司——對內的忘雨閣,同樣沒有忘記調查他們,而且資料詳實得多,就連李定家裏人每天吃多少豬肉都清楚。

當然這些是不能告訴二十七娘,更不能告訴蘇轍的,民間單位調查官員,哪朝哪代都是一口背不起的大鍋,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禦史們知道的,就是禦史台的小吏和蘇家關系好,照顧得周道,但是那是人家有錢消費得起,小吏們拿了紅包,也是理所當然。

李定想過抓這方面的把柄,可那些小吏除了送衣服被褥飯菜,也嚴守著紀律,想換人,那等著接班收紅包的才開心呢!

可以說,三蘇一進禦史台,三個禦史就成了禦史台所有小吏員們的敵人,很多“巧合”,便在小吏們悄無聲息的安排下發生了。

蘇油對付禦史的辦法非常簡單——如果他們按照正常手續來,三蘇是壓根扳不倒的;

所以如果要扳倒,就必定要使用非常規手段;

一旦使用非常規手段,就一定會被四通密如網羅的情報搜集能力抓住;

把柄被抓住,三個禦史就是案板上的肉了。

所以蘇油趁二蘇未結案的時候突然出現在禦史台,然後通過密匣不斷給趙頊上條陳,只是最簡單的打草驚蛇的手段而已,沒什麽高明。

但是有效,禦史們被抵到了墻角,不得不落入圈套。

不過政治鬥爭裏邊,台面上的東西,永遠只是冰山一角。

蘇油也知道,三個禦史是被人當了槍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