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一十章 蘇油的不靠譜

禮物當中還有很多原礦石,南海是富礦區,各種礦石種類非常豐富,有的還具備寶石屬性,是昂貴的貢物和商品。

趙宗佑也給孩子們準備了一份畫冊,是新宋洲的地理簡介,今年金灘務地理小分隊在新宋洲東面發現了一條穿越山脈阻礙進入內陸的通道,發現了一片風雨調和,氣候適宜,土地肥沃平緩的寶地。

那裏是發展畜牧業的天然大牧場,面積有多大現在還不知道,但是已知的面積,已經比西夏還大。

趙宗佑也因此一到汴京,就被趙頊召入宮內,蘇油過來都沒有見到人。

與船隊同行的張散,張麒,也都忙得不見人影。

而錢乙則帶著唐慎微去開封府衙拜會錢藻去了,錢家是大族,臨到過年事情也多,家主錢和拜托他給錢藻帶了一些口信。

四通海鮮船這次還帶來了一大船的海鮮,現在全都用大瓷海水缸養著,散花樓邊上有一個鍋爐循環水處理系統,用來凈化海水。

破解了海水含鹽量的秘密和過濾加氧體系,海鮮在汴京城也能活得比較久了。

不過冬天比較麻煩,所以冬天的海鮮主要來自北邊獐子島和鹿島周邊,蒜蓉魚翅扇貝,在散花樓裏能賣到三百錢一枚。

汴京城力夫一天所得,吃一枚扇貝都不夠。

蠔,鮑就更貴了,一枚活蠔,價值是蠔幹的十倍,而且最流行的吃法就是從白瓷缸裏撈出來,直接生吃。

不過在蘇油這裏不存在價錢問題,摸出折刀給扁罐和王彥弼像開罐頭一樣一人開了一個,讓他們嘗鮮。

水族區充滿了海魚的腥味,商賈們對凍品和幹貨的興趣,明顯遠遠大於生猛海產的興趣,原因很簡單——買不起。

魚露味道不如蠔油鮮甜,有些許的腥味,但是架不住價錢便宜很多,還有大量的鹽在裏邊,對於小老百姓來說,比買蠔油劃算,是中下階層家庭主婦們的最愛。

香料,貴重的買不起,但是如八角,三萘,香葉,桂皮,草果這些,都是南邊盛產,如今交通便利水運通達,加上一個大吃貨數十年如一日的賣力推廣,銷量在冬日的汴京城極大。

聰明人很多,少保十三香的秘密已經被有心人破解,現在宋人小商販們一個比一個海口誇得大,京中小推車上,都有敢叫賣三十香的了。

臘肉和香腸,成為冬日裏主婦們的必做項目,巧手的主婦們連火腿腸和午餐肉都給摸索了出來,比陜西過來的好吃多了,而且自家做出來的和外頭買的比起來,肉的比例高很多,味道好很多,而且給自家娃子吃,放心得多。

這些東西,都離不開廉價香料的大量使用,官家仁德,將這些東西統統都從香料專榷裏邊給剔除了出來,價格一下子降低了好多。

其實這玩意兒還是專榷,而且是真正的專榷,不過汴京城裏老百姓不知道而已。

大宋的以前的專榷制度,其實帶有半征收性質,比如銅料,其收購價和真實價值差異高達十倍以上,這無疑是對冶工的殘酷壓榨和剝削,是一種赤裸裸的掠奪方式。

自從濕法煉銅工業化生產方法推廣開之後,大宋的原銅激增,加上寶鈔的廣泛使用,政府已經不用再花大力搜刮銅料,吃相變得不再那麽難看。

王安石在江寧府調研了銅陵地區的銅礦生產之後,上書趙頊,幹了一件大宋祖宗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開馳銅禁!

而趙頊竟然就膽大包天的準了!

幾乎一夜之間,數十萬冶戶就脫離了貧窮,跨入了溫飽行業,開馳銅禁的根本,是銅這種金屬除了國家儲備之外,剩下的變成了商品!政府收購價和市場價變成了同一水準。

金屬貿易一下子就變得興旺起來,大宋民間已經好幾十年沒有銅器使用了,之前少量的大理銅和南海銅,日本銅,根本填補不了大宋這個巨大饑渴的市場。

然後趙頊就發現,以前政府瘋狂管制,瘋狂壓榨,每年所得的銅料,竟然不如完全放開市場,從冶戶那裏合理收購所得更多。

而這幾年政府大量囤積銅料,有足夠的底氣對銅價和市場供給進行調控,這裏邊所得的收益,竟然又能趕上過去一年產量的收益。

這種手握大量物資,多空兩邊來回賺,還能撈取名聲的騷操作,讓趙頊非常舒適,這就是活水和死水的巨大區別。

王安石在給趙頊的密折裏說這是自己這幾年在江寧府研究張方平的《金融論》的收獲,同時悄悄給蘇油打Call,陛下,蘇明潤對此早有論述,而且給出了一個妥帖非常的經濟術語——宏觀調控。

考慮到自己的名聲如今在大宋不咋地,王安石都沒敢明著上折子,害怕那些對人不對事的棒槌,凡是自己贊同的通通反對,反而給蘇油在朝堂增加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