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一十五章 工藝和技術

當然,車要做得漂亮,頂級的漆水技術那是少不了的。

這就涉及到噴漆工藝,噴槍好辦,蘇油還在眉山的時候就設計了出來,關鍵是漆料的顆粒細度要求能夠順利通過噴嘴不能造成堵塞,也是多年來一直孜孜不倦地追求精細純老三樣得到的成果。

當然這道工藝最初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好看,而是蘇油為了解決錫器在北方遇冷發生錫病,無法大規模使用餓問題。

於是要求四通提供一種能夠供給北方百姓和軍方使用的,物美價廉的錫器替代品——搪瓷。

其實這個產品和四通如今的一種拳頭產品——掐絲琉璃燒嵌,也就是後世所說的琺瑯彩有異曲同工之妙。

所不同就是金屬胚體更薄,釉料更細。

而生產方式,其實就是通過噴霧方式將釉料附著在金屬胚體上,通過底釉面釉兩次復燒,得到便宜耐用的搪瓷產品。

而將噴塗的釉料換成油漆,燒窯換成烤箱,在金屬表面附加釉質的搪瓷工藝,就變成了扁罐自行車車架的烤漆工藝。

大家一起朝莊子走去,蘇油提醒蘇軾:“八公都不知道你這一場災殃,我們只對他說陛下召你進京敘職,然後另有任用。”

蘇軾笑道:“那也挺好,這回倆叔在朝,倆侄在外,朝廷還是很有章法嘛!”

蘇油冷笑道:“才得保住老頭皮,這是又要譏訕朝政了?”

在真宗時代,皇帝要在林泉之間訪求真正大儒。有人推薦一個賢士,叫楊樸。

楊樸實在不願意當官,但是仍然在被真宗派去的護衛押送之下,啟程前往京師,晉見真宗。

真宗見到楊樸,問道:“我聽說你會作詩?”

楊樸回答道:“臣不會。”想掩飾自己的才學,抵死不願做官。

真宗不信,又說:“朋友們送你時,沒有贈給你幾首詩?”

楊樸回答道:“沒有。只有拙荊作了一首。”

真宗又問:“是什麽詩,可以告訴我嗎?”

於是楊樸把臨行時太太作的詩念出來:

更休落魄貪酒杯,且莫猖狂愛詠詩。

今日捉將官裏去,這回斷送老頭皮。

蘇邁曾告訴蘇油,當日官差抓蘇軾後,出發前允許他歸看家人。

蘇軾到家時,發現全家正在大哭,便給他們講了楊樸的故事,安慰他們。

王閏之聽見蘇軾胡謅,在傷心中野不由得破涕一笑,這才讓蘇邁陪同蘇軾一道出發。

說到這個,蘇油便想起一件事:“季璋那裏勿庸責備,你想要有個心理準備,受《黃樓賦》之累,你的過往書稿詩詞,三分之二已然灰飛煙滅了。”

蘇軾對此倒是毫不在意:“文章累人,不作也罷。等下,《黃樓賦》是什麽意思?”

蘇油笑道:“子瞻抄錄的《黃樓賦》裏邊,‘山川開合’四個字,估計季璋早就想下手了,如今正好借此次因由一把火燒掉,不過為了掩蓋行跡,鋪張了一點。”

“哈哈哈哈……”蘇軾笑得前合後仰:“季璋溫和不妒,才不是你想的那樣呢,你這是以己度人,這事情薇兒估計幹得出來!”

蘇軾在徐州治理完大水之後,拆了西楚霸王的行宮,在徐州城頭修了一座黃樓,以土鎮水。

大樓修好之後,蘇軾都懶得想文章,命弟弟蘇轍,門人秦觀作賦,學生陳師道做銘,四方文友寫詩,最後挑揀了一下,將弟弟寫的賦抄錄一遍,刻成碑文完事兒。

徐州有個叫馬盼盼的營妓,很是聰明漂亮,蘇東坡在任徐州太守的的時候,非常喜歡她。

馬盼盼也是大蘇的鐵粉,粉到能模仿大蘇筆跡的程度。

蘇東坡在謄寫黃樓賦的時候,因臨時有事離開了一陣,沒有寫完,馬盼盼來訪見到,就模仿大蘇的字跡,接著寫了“山川開合”四個字。

蘇軾回來見了之後大笑,略微潤色,不再修改。

所以後世流傳的《黃樓賦碑》中的這四個字,不是大蘇字跡,而是出自一名營妓之手,也是大蘇諸多風流事跡中的一樁。

蘇油借此取笑,意思是說王閏之善妒,早就想把有馬盼盼字跡的《黃樓賦》燒了,又害怕別人說她嫉妒,因此幹脆多湊了一些大蘇的文章,給《黃樓賦》陪葬,以為掩飾。

蘇軾則立刻反擊,取笑蘇油因為自己懼內,就想當然的以為天底下的老婆,全都是善妒之人。

叔侄倆就這樣沒大沒小地相互調笑著,勾肩搭背地朝著莊院走去。

八公在莊院門口,看著已經一把大胡子的蘇軾,不是一般的高興:“這個年可算是過得人齊了。”

蘇軾大步上前:“八公,多年不見,愈加堅朗,實在是可喜可賀啊。”

八公也高興:“文章裝得多,這肚子就越發見大;心思越細,胡子也變得越密了。哈哈哈子瞻修得一副好美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