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二十三章 坑遼人是傳統

彈藥的安全有效保存,氣候記錄推斷豐欠,敵國的地理天文情報偵察,離不開這幾個數值的精確測量。

弓囊是真皮的,上邊燙壓著一張表格,這玩意兒目前的進士老爺裏邊,只有蘇油,陳昭明,郭淮看得懂。

裏邊包括了距離修正量,高低修正量,方向修正量。

修正參數包括橫風速度,縱風速度,弓箭初速,溫度,濕度,氣壓。

所有這些東西,構成了一張非常復雜的密位調整表,蘇油和陳昭明的弓箭,除了能夠射箭外,其實還包括了距離,溫度,濕度,氣壓的測量功能;初速的精確控制功能;瞄準功能;修正功能。

整個玩意兒古怪異常,多數部件是金屬,動力不是來自弓弦,其實是來自弓體框架內的鋼絲彈簧,弓弦也升級了,使用的是扁罐自行車刹車用的那種集束細鋼絲。

這個東西拿到手上後,只要有人根據密度表,修正好正確瞄準鏡的水平偏移角度和高低偏移角度,但凡是一個有射箭基礎的人,都可以射個八九不離十。

當然這個東西還要涉及到弓箭的高度標準化,涉及到不少觀測和運算,因此蘇油說他們是觀量派,通過觀測和計量達到精準的目的,你還真拿他沒有辦法。

但是這明顯背離了夫子所言的君子之爭的競技精神,明顯違背了人對自我體能,技能和精神實現錘煉和超越的目的。

但是王師約和張敦禮一時間領悟不到這一層來,因而被蘇油忽悠得一愣一愣的,總覺得這種說法不正確,卻愣是說不出哪裏不對。

王克臣也愣了一下,但是他畢竟是老江湖,眼珠一轉:“明潤這個說法肯定是有問題的,但是我們一時不知該如何攻擊,那就只能……子瞻,由你這蘇家人上!以汝家之矛,攻汝家之盾!”

這個遊戲在蘇洵還在的時候,就已經是蘇家的常備科目。從漢書裏邊翻出一個歷史事件,然後蘇軾,蘇轍,蘇油三人相互攻訐,甚至有時候還互換立場,有點類似後世那種辯論大賽,由蘇洵來評判高下。

這種方式,就是王安石評價的“縱橫家學”,但是對三人的邏輯思維,議論文寫作,嘴炮功夫,的確是有極大的幫助。

至少在今天,嘴炮上能夠幹過蘇家的人才,真的不多。

蘇軾笑道:“小幺叔多能,故而能打造出精良的器具,來追補上人力的不足。”

“但是我們不是在進行戰役,而是進行比賽,賽的是什麽?是人力,而不是器具。”

“弓箭雖然是以中鵠為勝負標準,但是實際上比試的,是射手的眼力,臂力,技能,呼吸,心態等等。”

“明潤這把弓,雖然也是以中鵠為目標而設計的,但是用於軍事可以,而用於比賽,則無法區別出賽手之間的水平高低。”

“因為所有人都使用這樣的弓的話,得到的結果,注定都是一樣的。”

“可如果大家用弓各有區別的話,賽的卻是器具的高下,而不是個人能力了。”

“因此這把弓,根本就不應該用於比賽。”

“對對對!”張敦禮恨得跺腳:“就是這個道理!不過這道理可也太貴了!足值千貫啊!”

蘇軾躬身道:“駙馬謬贊了。”

張敦禮擺著手:“沒有沒有,是真值這個數——幾次射術比賽,明潤和景潤從我們手上贏去的彩頭,早都不比這個少了!”

眾人盡皆大笑。

蘇油說道:“不過拿去對付遼人,我覺得是可以的。”

“當年族兄出訪遼國,遼國因為不禁天文之學,其實歷法比大宋還要深密。”

“而當時兩國歷法,大宋的冬至,比遼國早了一天,而且這一日的區別,其實是大宋自己的歷法誤差造成的。”

“當時遼國欽天監便以此為難族兄。”

“族兄當年科舉省試,其文章第一句就是‘陰陽者,天地之大歷也。’得中省試第一,於此之後,便非常注重歷法研究。”

“遼人歷法雖然更準,但是架不住族兄看的書多啊,於是引經據典把遼人全都唬住了。”

“之後族兄才徐徐解釋,說‘歷家遲速不同,不能無小異。如亥時節氣交,猶是今夕,若逾數刻,則屬子時,為明日矣。或先或後,各從其歷可也’。北人以為然。”

“等到回國之後,族兄才對陛下稟明事情的原委,大宋這才開始重修歷法。”

這個事情其實非常嚴重,因為宗主國的體現,其中有非常重要的一條,就是向藩屬國頒賜歷法。

而當時遼已經是與宋平起平坐的政權,而大宋在與遼國交往中,一般是低姿態的。

如果認了遼國歷法更精準,那大宋就更低了一頭。

蘇頌通過“技術手段”解決外交問題,避免了外交中的尷尬局面,所以才得到趙頊的贊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