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零二章 廷議

“何況遼國本不是完全農耕之國,只怕到時候打蛇不死,反受其殃。”

張敦禮默然良久,吐出了一口長氣:“知曉此計不奏上官家,是為不忠;而此計如此惡毒,奏上去真被官家采用,則是不仁不義。”

“歷仕太艱難了,我啊……還是老老實實的教書作畫吧……”

蘇油笑道:“駙馬還是心懷天下的,不過你放心,對遼人我們準備另外采用一套策略,大體上是如此……”

回到汴京,蘇油和蔡確,開始了與蕭禧的正式談判。

宋遼再開歲幣之議,在朝堂上引發了又一次爭議。

反對的和支持的兩種聲音都有,而且都很大。

趙頊本來想要乾綱獨斷的,被蘇油所阻止。

這是國策,一定要統一思想,要不陛下,我們舉行一次朝會,專門討論歲幣這件事情吧,多聽取意見,總是沒錯的。

趙頊對蘇油這樣的執政方式有些不以為然,討論是不是還是通過奏章走比較好?這樣的當廷討論,大臣們在天子跟前爭得面紅耳赤,實在是有失體面。

蘇油笑了,爭得面紅耳赤,那就說明政策真的有問題。

首先要我們並不是怕大家反對,如果反對的原因是對的,那我們就可以調整;如果反對的原因是錯的,我們又可以給出解釋避免誤會。

這又有什麽不好的呢?

最後實在不行,還可以施行投票制呢,如果贊成的聲音比反對的多,我們就施行;如果反對的聲音比贊成的多,我們不施行就是了。

趙頊表示異議,那盤庚遷殷,商鞅變法,也是一意孤行,最後獲得成功的呀?

蘇油說道,那個時候的士人太少,百姓智識未開,需要上智之人引導,開化。

而如今士人已然深入到了鄉村之中,情況本來就和以前不一樣,陛下不光要看到盤庚商鞅,同樣還要看到苻堅敗淝水,曹操敗赤壁,那同樣是一意孤行的後果啊。

計較歷史算概率,一意孤行地執行政策,終究是贏的時候少,輸的時候多啊。

趙頊覺得蘇油說的也有道理,於是召集朝會,兩制以上官員,都可以在殿上暢所欲言。

這是有先例的,漢昭帝時,經諫議大夫杜延年提議,霍光以昭帝名義,令丞相田千秋、禦史大夫桑弘羊,召集賢良文學六十余人,就武帝時期的各項政策,特別是鹽鐵專賣政策,進行全面的總結和辯論。

會議從二月討論到七月,會議閉幕後,漢室取消酒類專賣和部分地區的鐵器專賣,調整國家戰略,開始與民休息。

到漢宣帝時,桓寬根據那次會議的記錄,整理出了一篇著名的文章——《鹽鐵論》,那次會議,也被稱為“鹽鐵會議”。

朝會之上,王珪就表示了深刻擔憂:“陛下,遼國自來驕橫無禮,如今要求將歲幣的一半換成貨品,臣以為不過是他們的以退為進之計。”

“等到貨品到手,再來要求添加歲幣,我們又該怎麽辦?”

蘇油是今天負責回答和解釋問題的人:“王相公,這些都會是簽署協議的,兩國之間的協議,不是說推翻就能推翻的,那必將經過又一次的磋商和談判。”

“對於遼國的要求,我認為,有理的,對大宋同時也有利的,我們可以同意;但是對於那些無理的,對大宋不利的,我們也當然要予以拒絕。”

“我們與遼國的協定,主要還看是否於宋有利。大宋和遼國自澶淵之盟以來,幾次歲幣之議,漸漸從二十萬貫緡,增加到了五十萬貫緡,而邊界之議,也是一再退讓。”

“如今這個協議,兩國堪稱敵體,可以說,這是自澶淵之盟以來,對我大宋最有利的一次協議。”

王珪說道:“明潤有偷梁換柱之嫌,這二十五萬貫銀銅換做了貨品,同樣還是價值二十五萬貫。”

“所以給遼國的歲幣其實還是一分未少,而且增加了榷貨的環節,反而多生事端,怎麽就是有利了呢?”

李肅之是政策的支持者,這時候出列:“將銀銅換做貨品,對大宋當然是有利的。”

“相公乃是國朝華翰,不知道商賈之事,其實道理很簡單,商賈進貨越多,那價格折扣就越大,同樣的訂單裏所含的貨品越多,那成本就越低。”

“這二十五萬貫,可以讓更多的商鋪工坊擴大規模,提高效益。”

“在如今河北凋敝的情況下,臣請用這二十五萬貫,加上優惠的稅制,在真定,大名兩處招納商賈,工匠,為遼國人生產所需的貨物。一來能夠刺激河北的振興,二來可以就近調運,降低成本。”

“這二十五萬貫的貨品,成本其實不過十多萬貫,以錢易貨,對我朝來說,還有一個有利的地方,就是變相降低了歲幣的金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