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二十二章 大河之威

聽到這話,陳昭明的身子不由得搖晃了一下,竇仕趕緊扶住。

折可大一步跨上,滿臉怒容,手按刀柄:“老殺才,胡沁什麽呢?!”

“伯堯,回來!”

這些日子以來,折可大對陳昭明的欽佩之情大增。

越是深入學習理工學問的人,對陳昭明的景仰之情,都是與日俱增。

陳昭明招呼,折可大不敢不從,終於還是退了回來。

陳昭明搖了搖頭:“老人家,我知道……會死人,但是……我們還有更好的選擇嗎?”

“現在我們能夠做的,就是將損失降到最低,這就需要你們的通力合作,需要你老人家的經驗和智慧,時間,不多了。”

老郭頭抖索著雙手,又將地圖看了一遍,終於嘆了一口氣:“這裏堤下,就是瓠子河故道,歷年來修築大堤,我們都遵照祖訓,在故道取土,讓故道越來越深。”

“故道兩側,還建有夾堤,歷代以來,都是此制……”

“小時候不明事理,我曾經問家祖,為何不帶著大家別地取土,要這麽麻煩?”

“祖上說……可能有一天,大堤還會從這裏決口,歷代人麻煩一點,辛苦一點,總給後人多留一點希望和保障……”

說完再次跪了下來,對著黃河連連叩頭,痛哭流涕:“郭氏子孫不孝,祖宗做成,世代守護的大堤,今日要由不孝子孫親手扒開……子孫罪無可恕,唯求祖宗有靈,佑子孫合龍大堤,佑下遊人民得保……嗚嗚嗚嗚……”

祝禱完畢,老頭俯身在大堤上嗚咽不止。

陳昭明突然想起一個典故,不由得大驚:“老人家……你,你是郭昌後人?!”

漢代河決瓠子口,汲黯考察梁楚之地,見人民漂沒,父子相食,上書武帝,要求政府救濟,治河。

漢武帝派遣手底下最著名的治水專家鄭當時協助汲黯治水,但是沒有成功。

後來武帝聽田蚡的建議,放棄治河二十年,最後“山東乃歲不登數年,人或相食,方二三千裏。”

元封二年,漢武帝終於下定決心,再治黃河,命令汲黯後人汲仁,以及治河專家郭昌,帶領軍民封堵缺口。

而當時的決口,已經“廣百步,深五丈”。

為了湊夠材料,漢武帝下令將皇家園林淇園的竹子全部砍掉,支援河工。

司馬遷曾親歷了那次治河工程,正是親眼見到了當時的情形,才下定決心將漢代的治河史寫入自己的千古名著——《史記》。

《史記·河渠書》中,司馬遷特意寫道:“甚哉水之為害也!余從負薪塞宣房,悲《瓠子》之詩,而作《河渠書》。”

老郭頭站起身來:“不用多說了……學士,就剩下數個時辰,就算小人願意,卻如何開得決口?”

陳昭明終於松了一口氣:“老人家,你只要指示出該於何處掘開堤壩,剩下的,交給我們就行了!”

老郭頭一咬牙:“那軍爺們隨我來!”

很快,一條線路就在大堤上被老郭頭畫了出來:“要泄洪兩尺,需當開口如漢之半,開廣五十步,深兩丈有余。”

陳昭明翻出紙筆:“倒也不用,只要炸開十步缺口,水流會自然將決口漸漸擴大到我們需要的範圍,只是這時間……老人家,從十步缺口沖到開廣五十步,需要多少時間?”

老郭頭說道:“只需兩三個時辰,之後開口擴大,水勢減緩,速度自會降下來。”

陳昭明在紙上唰唰計算起來,最後站起身:“理工小組,配合郭教頭計算爆破點和炸藥用量,以如今水位線上一尺八寸為基準,安排爆破,先炸出一條大溝來。之後溝底埋上炸藥,等到洪水即將漫沒大溝時,再實施最後一次爆破。行動!”

說完抓住老郭頭的手:“老人家,現在需要組織民壯,運送物資,開辟泄洪溝。”

竇仕剛剛去叫人通知沿河居民疏散回來,聞言說道:“我去!”

陳昭明一指堤下:“那樣的船,還有嗎?”

老郭頭搖頭:“沒有了。”

陳昭明急道:“一艘都沒有了嗎?”

老郭頭突然想起一事:“上遊還有一艘大帆船,說是少保爺特意撥給章參政的,那船速度極快,不怕大水,參政才敢這時節從黃河過來。”

陳昭明合掌:“夔州型!太好了!上邊的帆布也能大用!”

老郭頭好害怕:“那是參政的大船……”

陳昭明絲毫不以為意:“事急從權,便是禦舟都用了!何況那船,本來就是我們的!”

老郭頭說道:“那我這就去調!”

陳昭明從腰上解下一個針腳讓人極度不適的繡囊:“老人家不用去,君萬,這個拿去給船東看,他肯定認識!”

王君萬飛身上馬,陳昭明喊道:“還有幾個時辰,讓他們裝上土石駛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