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三十三章 好年成

丙戌,進封岐王顥為雍王,嘉王頵為曹王,並為司空。

封曹佾為濟陽郡王,趙宗旦為華陰郡王。

徐國公主,進陳國大長公主。

蜀國公主,進舒國長公主。

衛國公主,進冀國長公主。

在此之前,王安石,文彥博,蘇油,已經獲得了國公的稱號。

這一次,給王安石也加司空。

文彥博之前就是太尉,這次加了河東、永興軍節度使。

當年富弼致仕的時候,趙頊就曾經想給他加司空兼侍中,被富弼堅決推辭了。

上個月各方大佬齊秀存在感,就是得到了改制的消息。

前宰相王堯臣之子王同老,也想給自己父親撈一個定策元勛的稱號,於是上書朝廷,說家先父任參知政事時,正當仁宗服藥,曾經與富弼和文彥博商議立皇儲之事,正巧第二天仁宗病愈,此事方才作罷。

於是趙頊向文彥博確認是否存在此事,文彥博說有。

趙頊不由得對富弼大為贊賞,此老竟然從來沒有在自己面前提及過一丁點。

為了嘉獎富弼不誇功的好品行,趙頊補上了之前的待遇,加富弼為司徒,並升其子富紹京為閣門祗候。

蘇油的資歷,比上邊幾位的確是差了級別,但是除了這幾位元勛外,蘇油就算得上獨一份了,王安石之下,就是他。

加上這次治河又立了大功,於是趙頊加了蘇油少傅,封國也從魚國變成了涪國,算是正式從國外之封進入了小國之封,離自己的老婆又靠近了一小步。

不過不管是人家稱呼蘇油蘇少傅還是蘇涪公,蘇油都是一臉的糾結,光點頭不答應。

此少傅非彼少婦,此蘇涪非彼舒服。

而接下來,朝廷裏邊還有大動。

丁亥,以呂公著為樞密副使,王安禮因檢察河防之功,繼任開封府尹。

王克臣因救鄆和四縣有功,遷天章閣侍制,徙知太原。

九月中,各地奏報今年大熟,三司所計秋料,合八千三百七十五萬緡。

加上春料六千六百四十二萬緡,大宋元豐三年的財政總收入,第一次突破了一億五千萬貫!

這是大宋自立國以來最好的一個年成。

這其中萊山一號小麥的推廣,功不可沒。

有如此紮實的政績打底,元豐改制第二步——以階易官,以無可阻擋的強勢,從上到下,得到了徹底的推行。

九月,壬子,詔中書詳定官制,罷兵部勾當公事官。

接著罷中書門下省主判官,歸其事於中書。

這標志著元豐改制的第三步——中央機構合並裁減,開始了。

乙卯,興洛倉使沈括,提舉汴河堤岸司吳安持,上《導洛通汴記》,以《元豐導洛記》為句,刻石於洛口廟。

洛坂水利工程,全線完工!

這項工程,全程避開了黃河河道,從汴京直通洛口,興洛倉。

汴京的糧食,鄭州的軍需,至此可以源源不斷的輸送到興洛倉存儲。

之後分為兩條路,一條經洛水到洛陽,然後轉陸路過新安,黽池,抵達陜州。

另一條,則是轉入黃河,沿水路一路送抵陜州。

陜州沿黃河一路向西,在風陵渡轉入渭水,可以西入長安,再北上涇水,物資能夠送抵臨夏前線的渭州!

陜西不比河北,要實現大規模的物資調運,沒有多余的路可走。

這個大工程的貫通,給陜西注入了強大的活力,長安洛陽和汴京的商業交流,一下子變得頻繁起來。

壬申,詔戶部右曹於京東、淮、浙、江、湖、福建十二路,發常平線八百萬緡輸元豐庫。

錢,似乎一下子多得用不完了。

熙寧以前,各路路榷酤場,所得都是用來支付衙前役支使錢,以及陪備官費。

王安石推行免役法後,役錢變成從老百姓頭上收取,於是罷收酒場,讓百姓承包,增直以售。

官府只收取坊場租金,稱為坊場錢,但是因為有進無出,至元豐三年,已經變成了一筆龐大的資儲。

司農寺上奏,請將歷年坊場所得輸送到中都,為此特意在司農寺南,修造了近百間倉庫來存放,稱為“元豐庫”。

趙頊規定,今後凡諸司收上來的錢帛,不歸度支司所主的那一塊,全部都放到這裏來。

同時,根據蘇油的請求,轉運三百萬貫去洛口倉,“欲以待非常之用。”

……

陜西的興旺,吸引了大量延邊熟蕃的向宋之心,也引起了西夏人的不安。

時逢河套平原麥熟,西夏僉書樞密院事,禦帳行營都招討,西壽保泰軍司節度使梁永能;樞密副使,積石軍節度使家梁,對宋國邊境展開了一系列的攻伐,主動出擊。

庚寅,熙河路經略上奏,西界首領禹臧結逋藥、蕃部巴鞫等以譯書來告,夏國家梁集兵,將築撤逋達宗城於河州界黃河之南、洮河之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