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五十五章 敵友難分

指揮將皮囊打開,喝了一口:“燒刀子!好東西!”

騎士將馬鞭一揚,指揮秒懂,又喝了一口,交給旁邊的小軍:“大家輪著喝,這天氣,骨頭縫都是涼的。”

騎士和指揮並馬而行,騎士問道:“今年的收成還行?”

指揮“嗐”了一聲:“就那樣,總之草谷是越來越不好打了……”

天都山現在是一個神奇的地區,西夏人反復爭奪,在李文釗手裏都沒能討到好,反而有漸漸擴大的趨勢。

如今的宋夏邊境,大宋完全占據了地利,自蘇油帶領大軍打破蕭關之後,西夏傳統農耕的河套地區,開始急劇衰落。

破蕭關,成為了宋夏軍事對峙的轉折點,宋軍占據了從青唐到麟州幾乎全部地利,在分水嶺和各處通道關要上,密密麻麻地修築起了水泥棱堡。

這些棱堡就好像一枚枚的釘子,牢牢地釘在宋夏實際控制線上,夏人的進攻線路,漸漸從五路,變成了一路。

除了永興軍路直面河套,夏人拼了老命也要守住之外,其余四路,夏人的進取通道已然被宋人封堵得水泄不通。

二十年前夏人加諸在宋人身上的痛苦,如今被宋人變本加厲地加到了夏人的身上。各路軍馬在自家麥熟收妥之後,輪流出擊山北,搶奪西夏人地裏的黍麥。

這種行為會一直持續到第二年春天的到來,整個冬季是西夏部族最虛弱的時候,而宋人的廄馬卻依舊肥壯。

失去了戰馬的優勢,加上毛呢,棉襖,毛衣,手套等裝備上的差異,本來悍勇的夏人,在冬季裏的戰力,只能堪堪與宋人打個平手。

此舉導致了山北河套之地的殘破,而西夏的國勢,也因為這個地區的動蕩,變得越發逼促。

夏國國內矛盾沖突,因此變得劇烈,為了維持可以和大宋抗衡的軍力,統治階層橫征暴斂,各蕃部不堪收刮,造反之舉此起彼伏,尤其是靠近宋境的生番,成群結隊地跨過邊境,投靠宋人。

鑒於如此嚴峻的邊境局勢,梁太後在家梁和梁永能橫掃夏國北境和夏遼邊境之後,立即任命梁永能為山北四路行軍都總管,節制保泰軍司統軍禹藏花麻,積石軍節度使家梁,以穩定宋夏邊境。

梁永能和家梁能力突出,上任伊始便組織了一場出色的保衛戰,保住了元豐三年河套平原的糧食。

而天都山李文釗的擴張行動,也因為兩大軍事家的夾逼變得畏首畏尾,最後幹脆拉著劫掠的部族,發展出的隊伍,搶到的糧食牛羊,回了天都山根據地,當起了縮頭烏龜。

西夏軍事,為之一振。

但是大宋軍機處分析得也很有道理,雖然今年家梁和梁永能表現突出,但是也不能說明什麽。

兩人在戰術層面上的優秀,掩蓋不了宋夏之間,攻守易勢的殘酷事實。

不過王厚,李庸,童貫,還有新來的劉世恒,對家梁恨得牙癢癢的,幾人商量了一番,準備你做初一,我做十五。

如今的李文釗,已經從西夏的精英,蛻變為了梟雄。

當初反抗暴君暴政,救民於水火的家國情懷,早就被現實教育成了兩面三刀,在幾方勢力的夾縫中保存實力,左右逢源的實用主義。

不過宣傳還是秉承了以往的風格,將反對的目標對準了把持國政的梁氏,打的是清君側的旗號。

這一招騙了不少人,甚至連遠在興慶府的李清,都相信了這個“苦心孤詣”的“忠臣”。

天都山,夾在西夏保泰軍司,靜塞軍司,和大宋德順軍,鎮戎軍之間,因為地理條件非常的優越,李文釗竟然做起了轉手貿易。

不少宋夏密諜之間的私下往來,李文釗竟然成了牽線的保人!

夏主的行宮巍峨壯麗,不過被李文釗盤踞了近二十年,早已破敗不堪。

看山跑死馬,指揮帶著兩名騎士東繞一下,西繞一下,最後為首那名宋人騎士不耐煩了,直接打馬去到了隊伍的前頭。

“誒?誒誒……”指揮連忙打馬迎上:“你們要幹嘛?”

宋人騎士冷笑一聲:“指揮不是怕冷嗎?那就不用兜圈子了,早點到達天都行營,大家也好早點休息。”

“上山不是那條路!”

“是嗎?那要不我們分頭行事,看看誰先抵達?”

指揮啞然:“看來貴人對我山寨頗為熟悉啊。”

那人笑道:“當年我第一次來天都山的時候,還是十幾歲的少年,還誑走了你們夏主的照夜白……哦,諒祚你們應該叫先帝了,所以你這些花花繞,就不用在我面前使。”

指揮這回是真服了,面前這位,人家是老客!

當下不再繞路,帶著兩人直接上山。

李文釗的勢力如今已然擴展到了三十萬人口,四萬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