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二十七章 分歧

鄭穆都不敢看趙頊的表情:“我看他們賣了得有五六百份,一個早上沒白忙……”

趙頊算不清楚這賬,不耐煩地問道:“我問你多少錢!”

鄭穆吭哧了半天:“二……二三十貫……”

“什麽?!”趙頊都愣住了:“就這糯米粉團,這麽一會兒功夫二三十貫?!我有那麽多舉子赴試?!”

鄭穆努力憋著笑:“架不住這東西滋味不錯,臣見到,也……也有買兩份的,甚至……還有買三四份的……”

趙頊手扶額頭苦笑:“你下去吧……這營生可了不得,說得我都動心了……”

鄭穆躬身退下了,趙頊盯著那小糍粑看了一陣,輕輕地拖到面前。

嗯,這東西,是不是真的很好吃……

三月,乙巳,命官閱九軍營陣法於京城南。戊申,大閱,郊賞。

丙辰,青唐瞎氈遣使來貢。

軍機處蘇油上奏,興洛倉吳安持,轉運糧秣有功,七十萬石糧食,於四州分儲完畢,請設糧坊加工軍糧,量備出入。

同時獻上了《新軍駐戰口糧細則》,規定無作戰任務的駐軍情況下,新軍每天基本的膳食定量為:精米一鬥、精麥半鬥、鮮肉二兩、蔬菜六兩、精鹽五錢、醬油五錢、砂糖半兩、茶葉五錢、淡酒三兩、甜食一兩、口香糖三片。

戰役期間,新軍口糧規範則是:精米一鬥半、精麥半鬥、牛羊肉四兩、蔬菜六兩、鹽菜三兩、肉罐頭一個、砂糖半兩、茶葉五錢、水果罐頭一個、餅幹一盒、口香糖三片。

其中精米和精麥,戰是可以是炒米粉,炒面或者掛面代替。

相應的,舊軍減三分之一供給。

同時還要求,駐軍部隊,常備半月口糧,其余由各地轉運司負責。

戰時,各軍用倉廩,轉由軍方接手,軍隊行軍攜帶三月口糧,而後勤保障需另備三月。

如此計算下來,七十萬石糧食,可供西軍戰時四個月所需,因此還需要繼續從興洛倉轉運五十萬石以上。

高遵裕的地三次沙盤推演結果已經送到了軍機處,這一戰蘇烈使盡了渾身解數,和宋軍進行了殘酷的兌子,最後還是敗績了。

蘇油經過研究發現,現在的所有軍隊最為薄弱的,都是後勤環節。

比如西夏,一般出兵時只帶半個月的軍糧,極限情況下,甚至只有七日。

遼國和宋國同樣如此,一般只有一個月。

也就是說,如果大軍在一個月內沒有取得戰果,那就只能從後方押運,戰爭就演變成奪糧和護糧之爭。

如今大宋有了長足的運輸能力,還有各種幹糧和罐頭的加工技術,膳食結構也更加的合理,那就可以大大降低主食的運輸量的同時,依舊能夠保障士兵的戰鬥力。

馬匹同樣如此,可以通過添加配比飼料的方式,保障體力。

這些努力,完全可以讓士兵攜帶更多的口糧隨軍作戰,減小後勤壓力,雖然蘇烈的排兵布陣無懈可擊,甚至還打了幾個局部性的勝戰,但是在宋軍堅持施壓一個月之後,蘇烈指揮的模擬西夏大軍,照樣因缺糧而崩潰了。

這還是在高遵裕過於小心,刻意壓制了新軍的出擊強度的情況下取得的勝利。

蘇油和軍機處的老將們將三次演練分析了很久,最後郭逵表示,蘇油擔心的宋軍失敗的風險,非常小,只要能保障軍隊自帶口糧意外兩個月的後勤,夏人必敗。

蘇油還是不放心,強行將後勤保障提到了三個月,反正計劃作戰時間是秋後,完全來得及準備。

除此之外,蘇油還通過私人渠道,在龍首村和狼渡馬場囤積了四十萬石糧食,在秋季來臨之前,力爭達到六十萬石!

這個月,朝廷損失了一位重臣,隨州通判上奏,知隨州、正議大夫薛向卒。趙頊輟朝,遣中使護其喪歸葬。

給薛向辦完喪事,夏國的情報,終於從邊境傳到了朝廷。

早在三月初,梁永能受夠了和禹藏花麻的對峙,決心武力解決。

三月三日,梁永能趁著大霧偷渡葫蘆川,打了禹藏花麻一個措手不及。

禹藏花麻損失慘重,只得率領殘兵退到天都山北麓,一邊堅持抵抗,一邊向熙州太守苗授送信,通過外交渠道正式傳達了西夏國主失位,李秉常被梁太後囚禁的消息!

禹藏花麻在信件中詳細描述了興慶府的事變,並稱李清當時正準備出使宋朝,李秉常同意將曲野河南地割讓給大宋。

梁太後得知後,立即誅殺了李清,囚禁秉常,同時下令命梁乙埋與罔萌訛等聚集兵馬,控制河梁要道,斷絕都城與外界的聯系。

李秉常的皇族親黨、左右親信和各地部族首領,紛紛擁兵固守所屬城池堡寨,與梁氏對抗。

西夏國相梁乙埋多次派親信持銀牌招諭,曉以利害,但也無人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