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四十一章 救災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在經過認真的自我反省之後,我判定自己理直,那麽縱然面對千萬人的阻撓,我也同樣要勇往直前。

這也正是孫固一直所要求的“正道”,現在趙頊和蘇油就看著他,意思是我們現在什麽理由都找好了,老頭你要是敢反悔,那就不再是持重守禮,而是怯敵畏戰。

孫固被趙頊和蘇油的目光激怒了:“都看著我幹什麽?之前我就說了要派遣使者質問夏國內情,既然我大宋在理,那就自然當派!”

“好!”趙頊終於松了一口氣:“三司扣下今年給夏人的歲幣,樞密擬定狄詠以下的賞格,中書命沈括,李稷遣使赴夏,責問其無理興兵,妄興殺戮之罪!”

蘇油拱手道:“還有一條,限他們六月之前必須答復,否則大宋將視為藩國對宗主的傲慢,將保留一切追究之權利!”

四月,壬申,禦崇政殿疏決系囚。

五月,戊申,封晉程嬰為成信侯,公孫杵臼為忠智侯,立廟於絳州。

壬子,立燧人氏尊號初古華胥燧明受運啟德天皇上帝,在商丘修建火神台,立燧皇廟,以伏羲女媧陪祀,定其為“人文初祖”。

癸醜,遼朝遣使進京,遼國南境大蝗,請求大宋予以糧食援助。

其實河北也在鬧蝗災,不過受災程度相比遼國東京道,可以說是輕之又輕。

蘇元貞組織了大量的人手翻土,捕蝗,加上大力在河北推廣牧草種植和圈養畜牧,在蝗災起來之前,將牧草轉為青儲埋在地下,因此牲畜不怕沒有吃的。

蝗災初期,河北路轉運司就發布了命令,各地官府,按照三鬥蝗一鬥米的價格收購,由四通商號統一購買。

蘇油提前準備在河北的四十萬石糧食,派上了大用場,加上南海路第一季稻米上個月就已經大熟,從三月底,各路海商就開始源源不斷地調運糧食。

為了增加運量,大宋還在運河上,第一次使用了蒸汽船!

蒸汽船是領頭的純動力船,後方拖著長長的糧船,每隔一艘漕船,需要有兩名工人負責那長篙調整方向,整個船隊一艘蒸汽船,九艘三百料的糧船,所需要的人手不過一個輪機班,一個掌舵,十個篙手,加起來也就十八人,但是一次可以運輸九百噸,一萬八千石糧食!

這麽高效的運輸效率,讓河北大地幾乎感覺不到受災,甚至還有余裕援助遼國。

當然援助不能白白援助,遼國一開始打算用明年的歲幣支抵,卻被蘇油鼓動否決了。

蘇油提出了一個更“好”的建議,讓趙頊向遼使表示,他同意援助遼國,但是對於遼人的救災能力,是不太信得過的。

因為救災在大宋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是將糧食運抵就算完,還要考慮到分發問題,還要考慮到遼地百姓的就食問題,來年的生計問題。

除了食物,還應該包括種子,禽畜苗,以及大量的藥品,醫生。

大宋這些年點兒背,不過有一個好處,就是積累了大量的救災經驗。

如果遼國同意,大宋不光可以為兄弟之邦的百姓提供基本口糧,還可以派遣醫療小組、農業小組、水利小組、救災專家小組,具備豐富救災經驗的官員,前往遼國,幫助受災當地官員,一起拯救百姓,重建民生!

一番話說得遼使感激涕零,卻讓朝堂上眾人臉上變色。

什麽兄弟之邦說得好聽而已,你蘇明潤還真當大宋是救苦救難的觀音菩薩了?!

蘇油的意思,我大宋就是救苦救難的觀音菩薩了,怎麽著,你們敢說不是?

遼朝使節很饞,但是也有顧忌,然後小心翼翼地提到,能不能別派宋朝官員?這樣顯得我遼朝太無能了。

趙頊也認真考慮了這個問題,提出了另一個方案,如果遼國顧忌這些的話,那我請太後她老人家出面,人員方面,以皇家慈善總會的名義,召集民間人士,再從天師府,大相國寺抽調得力人手。

以慈善,宗教人士的名義入遼救災,遼使你看如何?

如果你們同意的話,大宋可以答應給遼朝援助五萬石的糧食,價值兩萬貫的各種藥物,並且同意擴大貿易規模,在現有通商貿易協定上,增加四萬根木頭,以及三萬貫的北方藥材的訂單。

一句話,同不同意?

……

遼國,白溝館。

薛忠如今就坐在正廳,一臉的憨厚:“國公給貴朝爭取到的援助,大致就是這樣,一句話,同不同意?”

耶律慎思和蕭惟信對視一眼,仿佛都看見了對方眼中的苦澀。

參知政事陳義在陛下那裏嚎哭泣血,大遼南方兩道,今年大荒已成定局,現在已經赤地千裏,五月一過就要死人!

剛剛到任的時候,兩人還雄心勃勃要搞一番事業,蕭惟信在雄州搞那些小手段,目的就是為了立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