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八十五章 文釗投誠

“老侯爺一生治學,譯《孝經》、《爾雅》、《四言雜字》;立綱常、明制度。夏人曾有歌曰:‘天上文星東方出,作字引導西方明;教誨弟子三千七,一一時英具重名。’”

“侯爺,國公希望你不但能夠繼承祖上的名號,更要能繼承祖志,成為先進文明的守護者,繼承者,甚至開創者。”

“歷史已經證明,梁氏那一套,是倒行逆施,是行不通的。國公希望能夠和你攜手,一起為西夏二十二州的百姓,爭取到更好的未來。”

李文釗臉色變了數次:“如果我不願意呢?”

李庸笑道:“不願意也沒關系,國公說了,人都有自己的理想,為了自己的理想而犧牲的人,都是殉道者,一樣能夠得到他的尊重。無論如何,《西夏傳》中,都會有侯爺的一篇別傳。”

“不過他實在是希望侯爺能夠再做出一次英雄的選擇,為夏人做出一個表率。也讓天下人知道,奉華夏綱常為圭臬,在文明的蠻荒中燃亮火種的先行者,是華夏一族中,所有漢、蕃、夷、狄共同的英雄!”

李文釗終於動容了,這人設,可以的!

將李文釗有意,李庸才從袖中取出一個匣子,鄭重打開,輕輕攤在李文釗的案前。

李文釗低頭一看,內心頓時砰砰亂跳。

“朕聞言非禮義,斯謂自暴;身不居仁,斯謂自棄。

夏蕃天都招討使司都管李文釗,品流高裔,覃理化於西夏;鼎族軒纓,謹法度於巖丘。

性盡忠純,讜言莫匪乎體國;身捐草野,杖鉞有志於經邦。

有僭君罔上,則思滅折鼎之兇,凡黷利崇奸,未敢當鈞衡之重。

是匪棄暴於非罪,殊敢討征其不臣。

宗主有聞,命行恤勵,爾宜繼匡國本,鹹化民人。

可守富平侯加禮部侍郎,靈州招討使,仍賜紫金,絹帛萬緡。庶幾旌褒忠節,俾佐遐藩。

服示寬恩,咨爾所部,宜周朕意。”

李文釗驚疑不定:“這……”

李庸說道:“這是陛下的詔書,若侯爺願意接受的話,那就不再是西夏的富平侯,而是我大宋的富平侯。”

“至於說招討使一職,那是因為靈州未下。等打下靈州,就該恭喜侯爺成為靈州節度留後了。”

李文釗問道:“那天都山呢?”

李庸心中暗笑,這個時候問天都山而不是問西夏,國公對李文釗的判斷是完全正確的。

所謂的“孤忠藎誠”,真的不過是個人設而已。

“國公說了,天都山就不是一個能夠正常發展的地方,這些瓶瓶罐罐,侯爺守了十幾年,是到了該砸的時候了。”

“砸?”

李庸看著曾經豪華的大殿:“西夏嵬名氏不過是受封公爵,連交趾李氏都不如,大築這樣的宮室,侯爺,這本身就是僭越啊……”

“要我說,這就是上梁不正下梁歪,上有僭越之君,下才有跋扈之臣,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侯爺的夙願,不就是要讓西夏撥亂反治嗎?那就得從正綱紀,興禮義開始。侯爺你說對不對?”

“我朝中路大軍即將出界,國公邀請侯爺一起出兵。等到靈州拿下,侯爺即可坐鎮招討,待到救出貴上……侯爺,你就是西夏砥柱天傾的大功臣啊。”

“那……那大宋準備如何處置夏國?”

“準確的說,是處置夏國宗室,外戚。”

“夏國還是那個夏國,不過不再是梁氏的夏國,也不再是嵬名氏的夏國。”

“聽說秉常有個兒子,到時候國公會將他送到汴京學習,至於秉常,聽說其精神狀態不是太好,可能也需要診治安養。”

“因此秉常雖然依舊是夏國公,不過這個國公,只能是封號上的概念了。”

“夏國二十二州,大宋會設流官代秉常管理,等到他的兒子長成,可能再做出相應的調整。”

“在那之前,夏國便由流官、忠於嵬名的夏國舊臣、誅除梁氏時立下過大功的勛臣、以及懂華夏禮儀,有經國安邦之能的賢才共同治理。”

“侯爺,你在其中,四占其三,非常被我大宋看好,今後的夏國,你還會是平衡嵬名一系的重要力量。”

李庸的這番分析非常的直白,李文釗終於放心了。

今後的大宋,絕對不會容忍西夏出現唯一的力量,在乾順成長起來之前,制衡嵬名一系的任務,就在自己身上。

這就叫可用價值,大宋必定會因此扶持自己。

在天都山打遊擊,和在西夏第二大城市靈州做節度留後,孰優孰劣,一目了然。

大宋既然如此大方,李文釗就不由得想要加一些價碼:“靈州,可否由我李氏世守?”

李庸樂了:“叔啊,現在的問題不是先下山再說嘛?趕緊接受聖旨,才是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