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五十一章 搶人

唐朝建立後,高祖武德四年、太宗貞觀十六年,都曾下詔檢括戶口。

高宗、武則天以後,土地兼並發展,農民土地日益減少,無力負擔賦稅徭役,被迫棄家離鄉。

特別是武則天晚年,賦役繁重,迫使大量農民逃亡,出現了“天下戶口,亡逃過半”的形勢。

鑒於如此嚴峻的局面,武則天遣十道使括天下逃戶。

這些都是小打小鬧。

唐代最大的一次括戶,是唐玄宗時期完成的。

開元初年,農民逃亡的情況繼續發展,他們有的逃入山林或到他鄉開墾土地耕種,有的逃入城市充當雇傭。

更多的,則成為地主隱匿的佃客和傭保,甚至在逃亡隊伍中,也產生了一些新的地主。

以及制造偽勛和充當色役以逃避徭役。

為了增加國家的財賦收入,擴大徭役、兵役的來源,開元九年,宇文融建議檢查色役偽濫,搜括逃戶。

第一次方案不算是太成功,唐政府下令,州縣逃戶限百日內自首,並令宇文融充使推勾。

由於逃亡農民只有準令式合附者,才能“所在附籍”,其余的一律要“牒還故鄉”,因此受到農民的抵制。

於是開元十二年,玄宗在《置勸農使安撫戶口詔》中,明確改變了方案:“先是逋逃,並容自首。如能服勤壟畝,肆力耕耘,所在閑田,勸其開墾。”

允許農民在所在地附籍,不再提牒還故鄉。

還是宇文融提舉此事,並奏置勸農判官二十九人並攝禦史,分往全國各地,檢括逃戶和籍外田,同時,對新附客戶免除六年的租調徭役,只收輕稅。

這次檢括大獲成功,僅三年時間,唐政府擴出了八十多萬戶的編民,數百萬人口,增加了四百多萬貫的朝廷稅收,直接推動了開元盛世的到來。

而幾次擴戶成功與不成功的關鍵,就在於六年的“輕稅”刺激,以及“窄戶”變“寬戶”的誘惑。

而大宋發展到了今天,同樣出現了這樣的問題。

比如河北,屢經災傷,於是便有滑吏報亡失隱匿流民,侵吞賦稅。

蘇油和韓純彥研究河北問題的時候,敏銳地發現了一個問題,就是河北自熙寧年間開始恢復以來,耕作土地幾乎翻了一番,而人口卻依舊沒有一丁點的增長。

於是蘇油上書趙頊,陛下了不得了也!河北人民全都奢侈地用上了牛耕,取代了人力,獲得了翻倍的生產效率,解決了土地增長而人口增長不匹配的大問題。臣特上賀表,真是替陛下感到開心呢。

趙頊大怒,命王克臣徹查此事,拿下了一大幫胥吏官員。

大宋的隱戶問題,有個專門的名稱,叫“詭名”。

包括詭名挾佃、詭名挾戶、詭名寄產、詭名身丁等幾種情況。

詭名挾佃,就是擁有耕地的自由民,將土地投靠在“官戶”的名下,托名為佃戶,其實地契身契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與官戶商量好利益分配問題,大家都得到好處。

這個問題產生的原因,就是大宋苛捐雜稅太多,以及科配差徭過重。

官戶就是官員家庭,雖然法律規定官戶的畝數有限,超過部分照章納稅,但是大宋除了賦稅之外,科配和差徭,其實比賦稅問題還要嚴重。

科配就是政府強制買入的行為,而且有時候甚至連錢都不付,稱為“白科”。

徭役就更不說了,修整運河,修路運糧這些都算。

甚至有將赴役者直接強行送往戰場的事例,司馬光曾經為此事對朝廷大肆聲討。

官戶對於這些是全免的,此外免支移、折變等諸多名目,因此就可以起到“庇護”的作用。

詭名挾戶,則是通過一家變多家的辦法,讓自己從一家上戶變多家下戶。

因為大宋對佃戶、下等戶是有保護扶持的,不需要他們納稅和服役,因此很多上戶應該納稅的人家,便用這樣的方法鉆空子。

詭名身丁,則是針對另一個稅種——丁稅。

宋朝規定,二十到六十的男性為丁,各種勞役按丁攤派,而且南方還有身丁稅。

同時宋朝法律也有規定,單丁的家庭,是可以免除這些的,於是多丁家庭將自己偽裝成單丁家庭,或者將自己托身豪門做佃戶,或者三十歲還不裹頭冒充不到二十,都是辦法。

這些問題,直到清代才基本算是解決,政策包括官紳一體納糧、一條鞭法、攤丁入畝等等。

不過蘇油如今也不敢讓大宋立刻就這樣玩,因為每一項法律,都有它產生的時代背景。

比如攤丁入畝的前提,就是貨幣的大規模使用,銅錢遍布城鄉之後方得施行,否則就跟一條鞭法折銀制度一樣,老百姓手裏沒銀子,為了交稅還得糧食換銅錢,銅錢換銀子,平白無故被豪紳們多來兩次次兌換剝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