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九十七章 金剛崖

十一月,青唐城,金剛崖寺。

西藏佛教的歷史可以分為兩個時期。從蓮花生將佛教帶入西藏,經松贊幹布後一系列的吐蕃君主的推崇,大約有三百多年時間,佛法昌隆,這段時間,稱為“前弘期”。

到唐武宗時期,和漢地一樣,吐蕃佛教與王權、世俗、本土宗教的沖突變得不可調和。

吐蕃贊普達瑪開始滅佛,寺院被關,佛經被焚,佛像被毀,僧人或被逼還俗,或棄佛歸本,或迫其打獵。

這種從根基上催毀佛教的滅絕行為,對傳播不久、根基不深的西藏佛法而言,無疑是毀滅性的打擊。

因為他滅佛,佛教徒認為他是牛魔王下界,因此在他的名字前加了一個牛字,就變成了朗達瑪。

這樣的鎮壓是空前絕後的,從松贊幹布時代開始傳入西藏的佛教,經過三百來年的經營所形成的西藏佛教,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從此西藏經歷了大約一百多年的無佛教時代。

到宋代初年,才有魯梅等往西康學佛法,回藏重集僧伽,弘揚佛教。

西康就是如今雅安二林松潘一帶,紅衣大和尚,活佛吉多堅贊的故鄉。

此後西藏佛教再未中斷。對前弘期而言,這個新時代的佛教,名為“西藏後弘期佛教”。

後弘期佛教重入西藏地區,主要是通過兩條線路。

一條是以印度僧人阿底峽尊者為代表,從印度傳入。這一路,被稱為“上路弘法”。

這一條路,保留了濃厚的西藏原生佛教色彩,復興了蓮花生傳入,結合西藏苯教色彩的密教,所以也被稱為“新密”。

而另一條,是朗達瑪滅佛之時,僧人瑪爾釋迦牟尼、藏饒賽等三人在拉薩西南巴丘帕裏的山間修行,一日忽見有個身著袈裟的僧人行獵,尋問之下,方知滅佛事件。

於是三人帶著佛經,取道西域於闐,輾轉逃到青海尖紮、化隆一帶繼續修行,晚年收穆斯薩巴為徒,並以三僧之名為徒命名,稱作“釋迦格哇饒賽”。

釋迦格哇饒賽繼承三位先師的遺志,潛心研習教理,大力弘揚佛法,跟隨其出家者日漸增多。

宋初,桑耶寺主持希堅贊出資,送魯梅楚臣喜饒、洛敦多吉旺共十人到青海西寧一帶學法取經。

魯梅等人到青海後師從釋迦格哇饒賽學習佛教經典,並受比丘戒。

在此期間,諸人輪番前往西康,在這個時代,毫無疑問地受到二林地區集佛、巫、儒於一體的“祖廟學術”的影響。

這些人學成返藏後,大規模建寺、渡僧、傳教,並將他們的師長釋迦格哇饒賽尊稱為“喇勒·貢巴饒賽”。

同時繼續不斷派出僧眾前往二林取經,深受漢地佛學影響,更接近大乘佛教和禪宗,被稱為“下路弘法”。

這一派更重視戒律,儀軌,法度,其所傳戒律傳承,亦稱“下路律統”。

喇勒·貢巴饒賽晚年到達青唐城西北的金剛崖寺修行,直至圓寂。後人就在那裏築寺廟,供奉喇勒·貢巴饒賽及他的三位師長,以及參加他的比丘戒儀式的另外兩位漢族和尚的塑像。

這個寺廟對青唐乃至吐蕃有巨大的影響,二林祖廟對這裏大力輸出文化,贈與了金剛崖寺大量的經卷、文籍,使這裏成為了一個以金剛崖寺為核心的佛教學校,下路弘傳的祖地。

如今該地的主持是益西央,是吐蕃禪宗的傳承人。

吐蕃禪宗創始人物是摩訶衍,弟子是虛空藏,虛空藏的弟子,就是益西央。

益西央和二林部白愔,也就是範先生的弟子,阿囤彌的老公,以及當時在二林祖廟一同學習佛法,如今的寧夏活佛吉多堅贊,淵源都是極深。

這些其實就是當年蘇油隨手布下的一些閑棋,但是到了二十年後的今天,這些閑棋開始自發地產生出作用。

二林部如今富得流油,因此金剛崖寺有二林源源不斷輸送過來的“養僧錢”,不像上路弘傳那般需要七人供一僧,與世俗的矛盾輕得多。

也正因為如此,對吐蕃和青唐的百姓來說,金剛崖寺就是一個只給予不苛索的地方,其影響力在這個時空裏,比上路新密,更加具有向心力。

青唐貿易之路斷絕之後,百姓的日子變得更加難過,僧俗矛盾一下子變得凸顯了出來,選擇信奉下路律統的人就更多了。

董氈已經死了,喬氏和阿裏骨今日是過來請益西央入宮,為董氈舉行葬禮的。

還不敢發喪,喬氏已經以董氈的名義,傳令青唐各部,讓他們攜帶家屬前來拜謁,準備軟禁這些頭人,以其妻子為威脅,脅迫他們承認阿裏骨為青唐之主。

但是這個壓力是非常大的,對外,青唐如今能夠控制的地區,僅僅剩下了青唐城、湟州、廓州、積石州四州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