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七十五章 定謚

後世很多人以為神宗這個廟號不好,作出了很多這樣那樣的解釋。

但是其實“神”這個字,乃是《謚法表》上的第一個號,足見其地位的尊崇。

民無能名曰神,靖民則法曰皇,化合神者曰皇,德象天地曰帝,德合天者曰帝,仁義所往曰王。

“神”,在“皇”、“帝”、“王”之前。

為何如此崇高?按照《謚法解》中的說法,是“民無能名”。

什麽叫民無能名?孔子曾經引用過《尚書》對堯帝的評價——“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惟天惟大,惟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意思既是說堯為天子,太偉大了,就和天一樣的偉大。

他的恩惠是如此廣博,以至於老百姓都不知道怎麽稱贊他好了。

千古帝範,萬代民師,初肇文明,世人敬賴。

堯帝到了宋代,已經成了一個符號,是華夏文明史上最優秀君主的代名詞。

士大夫的事業,在立德立功立言,但入仕後的最高成就,卻都是——“致君堯舜”!

這個廟號之所以在後來成了惡號,是因為真實歷史上的幾個“神宗”,表現都不咋樣。

稱號與其實際成就,實在是相差太遠,活活將這個第一尊號,變成了笑話,諷刺。

甚至是詛咒。

但是在今天的大宋,這個廟號,無疑是最頂級的一個。

這個號的擬定,中間還發生了一場小插曲。

和真實歷史不同的是,司馬光對此廟號提出了反對意見,蘇油也提出了反對意見。

司馬光是覺得這個廟號對趙頊來說,有些過於拔高了。

而蘇油則是被後世“神宗”二字,搞出了心理陰影。

司馬光認為,趙頊應該對改革初期的彎路應該承擔連帶責任,不過好在成就不小,也屬於重開局面之君,因此用“景”比較合適。

由義而濟曰景,布義行剛曰景,耆意大慮曰景。

而蘇油則認為趙頊雖然取得了光輝成就,但是畢竟沒有走完最後那一步,到底是沒有全部完成祖宗宏願,故而達不到“神”的級別。

司馬光建議那個號有瑕疵,由義而濟,是暗示趙頊對百姓先緊後松;布義行剛,是暗示趙頊不斷發動對外戰爭;耆意大慮,則是暗示趙頊在細節上有瑕疵。

蘇油覺得過苛,於是推薦了“昭”。

昭德有勞曰昭,容儀恭美曰昭,聖聞周達曰昭,非常完美。

趙頊很辛苦,很帥,很能采納建議還能推行來去,完美。

然並卵,兩人還沒來得及展開辯論,就被各地的實封淹沒了。

司馬光搞出來的“大開言路”這頭猛獸,第一次讓中書收到了反對他自己和蘇油的聲音。

老百姓、士大夫、太學生和廣大官吏,紛紛投書,不能忍!

先帝哪裏配不上這個神字?司馬學士和蜀國公是吹毛求疵,是敲開雞蛋找茬!

元豐盛世是什麽樣的局面?世界上可曾有過年入兩億貫,國庫存余六千萬貫的國家?

還有新宋洲、東勝州的大發現,你們憑什麽不算到先帝的功業裏邊去?!

日行千裏的火車、日織千匹的毛紡廠、你們憑什麽不算到先帝的功業裏邊去?!

一戰平滅西夏五十萬的大勝,縱觀歷史,有過幾場?

四夷賓服,五洲來朝,你們憑什麽不讓先帝做神宗?

不行,就必須是神宗,否則我們不答應!

高滔滔收到司馬光整理出來的百姓和各路官員意見,感動得結結實實地痛哭了一場。幸好立的是趙煦,否則的話,後果委實難料。

公道自在人心!那就神宗了!

最終定下《神宗謚議》:

“粵廟號之建久矣,其間聖賢之君作,而應天下之治者多矣。

然未有以神為號者,抑神也者,妙萬物以為言,而難其稱歟。

抑天之所啟,以配大行之廟乎?

書載益稱堯德。曰乃聖乃神,乃武乃文。蓋聖神所以立道,文武所以立事也。

大行皇帝尊謚,自天錫之曰英文烈武聖孝皇帝,廟曰神宗!”

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廟號這個禮制,其歷史已經非常久遠了。

中間華夏也曾出現過不少聖賢之君,做到了天下大治,可從來沒有過哪位君王,是以“神”為號的。

這是為什麽呢?是因為神這個字,按照莊子的解釋,是“妙萬物以為言”,也就是說,能夠成為萬物的代言者,方可稱為“神”。

哪怕聖賢之君,都極難做到能夠與這個號相稱。

這或者就是上蒼屬意,特別留給我們大行皇帝專用的吧?

歷史上稱贊堯帝,是既神且聖,乃武乃文。

神、聖這兩個屬性,讓堯帝為天下樹明了道德;

文、武這兩個屬性,讓堯帝使天下臻達了大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