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八十四章 來信

高滔滔看著幾案上中使擺上的國書和信件,終於下定決心,將信件取過。

司馬光大急:“太皇太後,此舉遼皇大違禮制,設若其中有汙毀之語,我大宋所受之辱,將無以復加!”

“與其如此,不如奉還,尚不失國體。否則事有萬一,兩國交情不可彌復。”

高滔滔說道:“司徒之言有理,現在是遼國求我們,不是我們求遼國,沒聽說過求人者會向被求者惡語相向的。”

說完將信件拆開。

司馬光看著簾後高滔滔隱約的動作,不由得長嘆一聲。

群臣屏息,便殿當中安靜得一根針落地都能聽聞,只有高滔滔翻看信件的紙張摩擦聲。

信件很長,好一陣子之後,才聽高滔滔說道:“雖然是私信,但所議也盡皆公事,中使給大家也看看吧。”

梁惟簡將信件接過,恭恭敬敬送到司馬光跟前。

司馬光接過信件,只看擡頭就先松了一口氣。

信件開頭是:“北朝皇帝弟耶律洪基,親書字晤南朝太皇太後尊嫂懿案之前”。

北朝皇帝親書,敵體的確只能是南朝皇帝或者太皇太後,以弟自居,不為失禮。

其後的內容更是讓司馬光大吃一驚,耶律洪基在信中首先向高滔滔致哀失子之痛,予以安慰,並且關心了新登基的南朝皇帝侄孫。

之後對高滔滔垂簾聽政,任用賢臣大加贊賞,認為大宋興旺可期。

接著回顧了近年來兩國關系的重大進展,從兩島開榷市,大宋幫助遼國發行絹鈔,促進貿易,在遼國遭遇洪、蝗、雪災的時候,大宋及時伸出援助之手,提供了糧食、醫療、人員方面的支持,遼國上下都表示莫大感激。

之後耶律洪基又談到了這次談判的內容,認為的確是遼國大臣的建議有失偏頗,宋朝蜀國公關於國家根本問題的精辟論述,讓他大受啟發。

任何一個國家,首先都要解決百姓吃不吃得飽的問題。

蜀國公不以異國之別,對於大遼即將出現的國策偏差及時提出了糾正意見,讓他看到了大宋賢臣的氣度和胸襟。

在會集臣下商議之後,遼國決定聽從蜀國公的建議,將此次談判目標,更改為向大宋求技術、求人才、求設備,幫助遼國全面提升水利基礎水平,提高防災抗災能力,增加耕地面積,增加糧食產量。

對於宋國主持此次談判的蘇油和蘇頌,耶律洪基予以了高度評價,認為他們的眼界已經超越了國家的束縛,考慮的是天下人的安危,大宋有此等賢人,讓他既仰慕又慚愧。

希望大宋不要變更此次談判的使節,因為他完全信任宋朝,信任蜀國公,認為他不僅會對大宋百姓負責,同樣也會為遼國百姓負責。

“是謂輔周天下之才”。

看完信件,司馬光知道高滔滔這一把賭贏了。

能讓遼朝皇帝心服口服,親自寫信致謝,這無疑是宋朝外交史上的一次巨大勝利。

於是躬身道:“臣為太皇太後,為陛下賀。然此事決不可再,可於國書中準遼國之請,然亦需告知,國書往還,需依從制度。”

高滔滔心中已經充滿了勝利的興奮之情:“學士是老成之言,自當依允,那就這樣辦理吧。”

說完又道:“司徒。”

蘇油趕緊躬身:“臣在。”

高滔滔笑道:“難得你的建議連遼皇都看重,那就由你繼續與遼國使臣商議。”

蘇油再次躬身:“是。不過我估計遼國在這方面經驗很少,因此此次談判將以我們的意見為主。有幾件大事,需要先行定議。”

高滔滔心情很愉快,這是一次任由大宋主導的談判:“說說看。”

蘇油說道:“要興水利,勘察與測量為先期必行,臣會先與遼國商議關於水利考察區域的問題。”

“臣之宗兄,還有晁補之,在軍機處遼國廳備有大量資料,以臣計較,此次開發,兩國都最能接受的地區,只能在遼國大定、遼陽、黃龍三府之間。”

“那一帶土地平曠,土壤肥沃,有灤河、潢河、遼河三條幹河。”

“其中潢河是遼河上遊,這兩條河流因為水利工程年久廢棄,導致水患頻繁。但是基礎尚存,一旦恢復,可望成為豐饒之地。”

“還有一片區域也非常適合發展農耕,就是黃龍府以上長春洲周圍方圓千裏的草澤,那裏是遼國另一條大河混同江上遊廣大的水系。”

“但是那裏是遼國核心地帶,他們也不傻,不會讓我們的勘測隊伍進去。臣估計,遼人多半會同意我們勘測大定、遼陽、黃龍三府之間,然後通過向我們學習水利技術,最後自己開發核心地區。”

“不管如何,這是遼國從遊牧到農耕的重大國策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