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一十一章 好之樂之

“因為呂公相信,只要自己蹈仁義,行正直,無私無愧,那就清者自清。”

“根本就不需要計較別人說了什麽,也根本無需為自己辯解什麽。”

見小破孩神色漸漸變得和緩,蘇油說道:“明日臣讓扁罐將那硯台交給陛下,算是恭賀陛下進學之喜吧。也請陛下時時記得其背後的銘文,學習呂公的風節。”

說完一擺手裏的柳枝:“一會兒到了學院,我們先解決這根柳枝的遺留問題。”

……

當晚散學後,趙煦回到宮內,手裏還多了一個小包。

高滔滔也聽說了今日講讀的事情,過來看趙煦的反應,卻見趙煦正站在矮凳上,打開大魚缸上的過濾槽,將包裏邊的物事一個個放到過濾槽裏的石頭上。

“哥兒這是做什麽呢?”高滔滔不由得問道。

趙煦說道:“今日進講,程夫子見我折了一根柳枝,責我摧折春和。”

“司徒便將那柳枝撿起,待散學之後,帶我去理工學院,說這柳枝不是不可救,皇祖母你看。”

高滔滔接過趙煦手中的物事,卻是一小段柳樹枝,上邊有一兩個芽頭,頭上封了蠟,底下包著個紗布包,裏邊料想就是一些營養土之類的東西。

趙煦一邊擺放柳枝一邊說道:“司徒說只要紗布包保持濕潤,這些柳枝會生出根,發出芽,待到小苗長成,就可以移入土中,變成一棵棵的柳樹。”

高滔滔不再說話,將手裏的柳枝遞了回去。

趙煦興致勃勃地將柳枝擺好,取過過濾槽的薄蓋板蓋上一多半,說道:“我和司徒商議了幾處地方,司徒誇我找得好,說過濾槽的濕度應該能夠保證柳枝生長。”

高滔滔看著趙煦高興的樣子,暗自嘆了一口氣:“哥兒進學辛苦,祖母那邊做了哥兒最喜歡的馬鈴薯燒豬排,今日陪祖母用飯吧。”

次日,趙煦的書桌上多了個硯台。

高滔滔命人取來,又叫來服侍趙煦讀書的老內官問話。

趙煦也繼承了自家老爹喜歡顯擺的性格,不過比趙頊好的是只對自己喜歡的人。

蘇油告訴他的故事,當晚他就告訴了宮人。

聽老內官講清來歷,高滔滔翻過硯台來,看了底下的銘文,也沒說什麽,只讓老內官將東西放了回去,原樣擺好,別讓官家發現。

……

司馬府邸,呂公著正坐在榻邊,正與病榻上的司馬光商議國事。

呂公著這段時間主抓京周幾路對於役法的利弊條陳,對司馬光說道:“君實,從目前情況看來,河北兩路,對免役法的意見比較大,但是京東兩路和京西兩路,地方州縣對於免役法卻是非常支持的。”

“尤其開封府,應天府,河南府,甚至更遠的京兆府,都認為免役法是良法。”

“看他們條陳裏的道理,其實很簡單,這些地方老百姓不缺錢,只要不多納所謂的‘寬剩’,僅僅承擔役務所需要的那部分錢糧,他們是很樂意的。”

“而且這幾個州府都有專業的工程建設團隊和物資運輸團隊,現在又有了折沖司這個專業治安的行伍,商業發達百姓手裏也有寶鈔,不會遭受換錢納錢的盤剝,我看了看各州縣的意思,都稱便利。”

“還有重要的一條,這些地方不差錢,之前已經征收的寬剩錢,結余也最多。”

“我讓蔡京盤過賬,開封府界內,今後六年的差役都夠支應。”

“也就是說,如果繼續施行免役法,開封府就算一文錢不收,賬上的寬剩錢都能夠支撐府界六年。”

“如果改了免役法,那老百姓被多收的六年寬剩就白交了,之後又要開始承擔役務,很多州縣百姓也是出於這個原因,不願意改回差役。”

“現在問條已經搜集得差不多了,我發現很多事情並不如我們之前想象的那樣簡單。”

“現在最大的問題,已經不是差役免役的問題,反而是‘寬剩錢’的問題。”

“這個要不管理好,百姓膏血,就有被州府利用此次役法調整,大肆吞沒之虞!”

司馬光眉頭緊皺:“這些數據都拿得確實嗎?”

呂公著說道:“君實,這是陛下親自辦理的,每日數據抄錄得認真,數據之下還有分析總結,雖然不文,但卻周盡,連我都大有所得。”

司馬光說道:“陛下年歲尚幼,卻已有聖明之相,程正叔授講我也沒能參加,那天的講解怎麽樣,陛下覺得有得嗎?”

呂公著嘆了一口氣:“正叔乃是正人,文義道理倒是講解得很不錯的,不過就如君實所言,陛下年紀還小,正叔講解得……我覺得有些深了……”

“反倒是蘇軾在經筵所言,我以為頗有見地。”

司馬光問道:“蘇子瞻作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