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一十六章 種樹

背處分都是小事,當年蘇油強行要求永興軍路開常平倉救濟廣銳軍,要是常平倉使堅守制度予以拒絕的話,永興軍路轉眼就會大亂。

這樣的事情不是沒有發生過,文彥博以堂堂前任宰相之尊鎮守河北,河北大旱時要求開倉賑災,當時的提舉常平倉判官汪輔之是新黨,就敢以沒有計司行文為由予以拒絕!

要不是蘇油這小師弟及時啟用海運從兩浙往河北輸糶,那一次就要餓死十萬人!

雖然師兄弟那次聯手狠狠料理了一幫子黑心的糧商,事後汪輔之被奪職為民,提舉常平倉使陸萬、汪輔之的舉薦人王安石都吃了處分,但是河北路要是當時沒有文彥博,兩浙路當時沒有蘇油,會變成什麽模樣?

搞不好就有田虎宋江方臘趁勢而起!

不過關於這道詔令,蘇油依舊上書提出了異議。

鑒於對這兩年災傷發生的可能性加大,李常尚書的這道建議是正確的,但是也同樣只能作為救急,不能作為制度。

真正的制度應該從常平倉劃撥出部分救災專用儲備,然後加強常平倉的管理,不得讓以新汰陳,救濟災傷的良好舉措,淪為胥吏們貪汙的渠道。

糧食是國家根本,在這方面,只能明立制度,鼓勵舉報,一概受理,認真調查,從重處罰。

第三道旨意其實就是對青苗法的變相廢止,從青苗法的三分息減為常平法的一分息,幾乎就是賑濟了。

在青苗法沒有明文廢除的情況下,一邊寬減天下百姓積欠的青苗錢,一邊許常平倉提供低息的糧食,青苗法不廢其實也廢了。

但是蘇油還是提出了異議,表示這同樣也是臨時性措施,同樣需要量入為出,保證常平倉儲備;另外需要加強管理,撥出專庫幹這事兒;還要規定可以請貸的戶等,上三等戶,不準對這項福利伸手。

不過高滔滔批不批,蘇油也不等了。

五月,丁巳,以資政殿大學士兼侍讀韓維為門下侍郎。

庚申,賜黃金兩百兩,命管勾集禧觀使王安上,為王安石料理喪事。

命禮部郎中,中書舍人蘇軾,前往江寧宣喻朝廷安慰之意。

命江寧府上下官吏詣半山園憑吊。

司馬光、呂公著、蘇油、韓維也紛紛讓大蘇帶去了喪儀,國家和大佬們的明確姿態,讓冷清多日的半山園突然變得車馬輻輳,熱鬧非凡。

壬戌,提舉鐵路局高士林上書,鐵路幹線洛陽到秦州段,陳留到徐州段修造完畢,正式通車。

大宋的鐵路,已經從陜西的秦州直接連通到了華夏南北分野的重鎮,徐州。

……

汴京城南門火車站,一隊新軍服色的軍人從幾輛廂車上下來,向車站站台走去。

火車站現在是半軍管單位,運送的幾乎都是物資,人員調動很少。

官員們對這大家夥也不是太感冒,主要原因是車速太快,少了馬車的沿途迎來送往,擺不出排場官威。

因此搭乘者多是鐵路局的技師、工人,還有就是各路軍人,低級官員。

所以這隊軍人出現在這裏,也並沒有引起太多關注。

這隊人也有奇怪之處,隊伍裏邊,混有一個穿著鐵路局帆布工裝的中年男子,和一個穿著小軍服的半大孩子。

兩人身邊還有一個年輕人,看樣子是隊率,懂得新軍軍制的人,能夠看出他肩上是都衛肩章。

而他們周圍的衛兵,都是襄衛和協衛軍銜。

放到外邊,這些人都能指揮一百到三百人的新軍,而軍銜最高的那個年輕人,最高能統帶三千人。

可現在搞笑的是,那個都衛背著一個背囊,背囊裏邊,竟然裝著幾棵樹苗。

穿著新軍軍服的小孩也比較搞笑,按道理新軍就不該有這麽小號的制服,明顯是私人特制的。

要認真起來,這是違反軍法,私制新軍軍服,起碼刺配一千裏。

小孩手裏拎著一個工兵鏟,在興奮地左顧右盼:“司先生,我們種在哪兒?”

站裏一名身穿藍色鐵路局制服的漢子,也是一身軍人氣質,走過來一個立正捶胸禮:“汴京火車站站長劉光,敬禮!”

“稍息。”背著樹苗的都衛正是扁罐:“你就是劉光?”

“是!”劉光又是一個立正:“今天接到軍機處的命令,說有一個長期任務。”

扁罐笑道:“就是我們了。”

“請都衛出示證件!”

扁罐從制服胸袋裏掏出證件,還有一封介紹信:“這裏。”

劉光將證件接過來看了,有看了那封信件,整個人都傻了:“種……種樹?”

“準確的說是看護。”扁罐嚴肅起來:“樹還是我們來種,你們的任務是在今後看護好這幾棵樹苗。”

“是!”劉光將證件和介紹信還給扁罐:“保證完成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