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二十三章 到此為止

耶律洪基點頭:“副使這話倒也有理,對了,聽聞王韶舉了樞密使,此公一生征戰,從無敗績,我也是佩服的。”

“近日聽聞南朝河北各路,增加了一個折沖府,每州增設軍士七百,這南朝軍事,不會有何變化吧?”

張商英拱手:“朝廷剛剛下了最新詔命:先帝講求法度,愛物仁民,而搢紳之間,不能推原本意,或妄生邊事,或連起犴獄,久乃知弊。”

“此群言所以未息,朝廷所以懲革,整飭風俗,修振紀綱。罪顯者已正,惡钜者已斥,則宜蕩滌隱疵,闊略細故。”

“此乃朝廷方務生息之本意。”

“盡管如此,然樞密掌舉國軍制,朝中之前有議以範純仁擔任,太皇太後以為軍事終須精通軍事者為之,故而最後定成王學士。”

“我朝如今正在革新軍制,汰裁軍員,但是如何汰裁,也讓人頭痛。”

“最後太皇太後從了司徒的建議,分散置之,讓二十萬西軍轉業至各地折沖府。”

“折沖府負責各州治安盜匪諸事,這是轉為吏員,再與軍事無幹。”

“其實敢問北朝陛下,是想看到我朝常駐西北二十萬悍戰之軍呢?還是想見到分布各州,每州七百的治安力量呢?”

“我朝東北所增不過數萬就食之人,西北卻減裁二十萬悍卒,一增一減之間,對北朝利弊是不問可知的。”

耶律洪基想了一下,那句希望你們連每州七百治安都不要有的話,終於還是沒有說出來:“我朝最近可能也會有些兵力調動,希望南朝方面不要驚訝,絕對不是針對你們。”

蔡卞拱手:“未知是西北還是東北?”

耶律洪基哈哈大笑:“不管西北還是東北,貴朝只需要知道絕不是針對你們就是了。”

說完一揚馬鞭:“走,奔馳一程,貴使們體驗一把我北朝駿馬,順便去看看朕給貴朝皇帝準備的賀登極禮!”

……

汴京,呂公著正在委婉勸諫高滔滔:“前降詔旨,以朝廷懲革,罪顯者已正,惡钜者已斥,今日宜蕩滌隱疵,闊略細故。應以前有涉事狀者,一切不問,言者勿復彈劾。”

意思就是一切追究到此為止,頗有後世九十年代自糾自查坦白從寬抗拒從嚴那一次大風波的風範。

蘇油在中牟,也覺得放千年後都不過如此,能在千年前的大宋做到這樣,這就不錯了,對呂公著的行政手腕又加了一分。

呂公著說道:“始鄧綰謫滁州,言者未已。太皇太後因欲下詔慰存反側,臣亦以為宜然。”

“然言者未已,以為未盡。或曰將遺患它日。”

“臣始終認為,治道去太甚耳。文、景之世,尚且網漏吞舟。加之人才實難,宜使自新,豈宜使自棄邪!”

文彥博也在聽政,老頭說道:“老臣亦覺得,朝堂如今火候已經差不多了,明潤還在喊注意災荒,如今役法、倉法未定,眼看著九月就要到來,豈容耽誤?”

“別的地方還好說,河北豈能敷衍?黃河經過十數年治理,眼見就要成功,去年幾處大工未完,陛下,再也耽誤不得了啊……”

老頭回朝,又算是創造了一個傳奇,在宣德門侯進的時候,蘇軾帶著遼國使臣耶律永昌、劉霄也在邊上,劉霄將文老頭須發皆白,嚇了一跳,拉著蘇軾偷偷退立,改容道:“這就是潞國公吧?”

蘇軾點頭:“沒錯。就是文公。”

劉霄好羨慕:“潞國公四朝元老,如今年壽幾何了?”

蘇軾回答:“即將八十二了。”

劉霄大為吃驚:“年壽如此高,身體卻怎麽這麽健壯。”

蘇軾說道:“使者這還只是看到了他的容貌,沒有聽見他說話。”

“文公綜理朝廷事務,極其精敏,許多少年後進也趕不上;學問貫古通今,即使專門名家也有不如。”

劉霄不由得感慨:“實乃天下異人。”

此事傳入宮中,高滔滔對文彥博更加禮敬,每有大事,必得咨詢。

聽文彥博如此說,高滔滔便問道:“關於役法,朝廷商議得如何了?”

呂公著說道:“祥定役法蘇軾、畢仲遊等上奏,今年更張法令,時間上恐怕來不及,不過鄉戶衙前役滿未有人替者,可以依舊募法支雇食錢。如願投募者聽其自便,仍免本戶身役;不願投募者,速召人替,如此則為兩便。”

文彥博表示反對:“河北大役,非尋常州縣可以支應,老臣怕是行此法依舊來不及。”

“聽聞朝中有彈劾河渠司諸官貪墨,不恤民力者,老臣以為用人之際,不妨稍為和緩一二,或者命其戴罪立功也好,總不能整人整到連做事兒的人都沒有了嘛!”

老頭長期支撐大宋北方門戶,對河北可謂是費盡了心力,無奈那條黃河實在是桀驁不馴,去年災患又開始擡頭,不由得不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