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三十七章 彈劾

這道策試題很有意思,也很有難度,用的是趙煦這個小皇帝的語氣。

意思是說現在想學仁宗皇帝忠厚吧,又害怕百官因此懈怠,不勝任職務,至於竊祿;想學神宗勇於進取吧,有怕監察官不明白真正的用心,對百官過苛。

然而漢文帝也寬宏,卻沒有聽說臣下有怠廢職守的;漢宣帝講求名實相符考核嚴格,也沒有聽說有督察過甚的錯誤發生。

大家來就這件事情,說說自己的看法吧。

朱光庭之所以彈劾這道題,是說學士院不識大體,語帶譏諷,這題底下的本意是說仁宗的忠厚和神宗的精厲都有問題,以至於百官有偷、刻的現象發生,導致現在陛下想學而不敢。

這是“謂仁祖神考不足師法”,要求給命題者治罪,“以戒人臣之不忠者”。

高滔滔一開始不以為意,詔“特放罪”。

放罪是宋代的一個司法名詞,就是“原諒不追究”的意思。

蘇軾表示不服,上章自辯。高滔滔也反應了過來,放罪就是有罪不追,意思到底還是有罪,趕緊召回指揮。

呂公著看過試題,覺得這題明明是說:我想學仁宗擔心學不好,想學神宗害怕學不來,意思是仁宗如漢文,神宗如漢宣,都做得很好,現在問參考的人,自己要如何做,才能做得跟他們一樣。

這樣理解,根本沒什麽毛病啊?

但是台諫不依,禦史中丞傅堯俞,侍禦史王巖叟繼續上章緊跟:“以文帝有弊,則仁宗不為無弊,以宣帝有失,則神宗不為無失。雖不明言,其意在此。”要求嚴懲蘇軾。

程頤是司馬光呂公著的門人,二程裏邊,程顥蘇油是比較看重的,程頤就是個迂腐之人。

他的那一套學術,其根基在嚴密實證的理學跟前,根本就無法自圓其說,所謂的從心,純粹是自己騙自己的虛偽,與後世陽明心學差了不是一點半點。

而自入朝以來,他的那套政務手法,更是根本就行不通。

比如以折柳教訓趙煦,引得趙煦反感,司馬光嘆氣。

比如大家準備冬至賀坤成節,程頤建言:“神宗喪未除,節序變遷,時思方切,恐失居喪之禮,無以風化天下。”要求將“賀”字改成“慰”字,高滔滔都懶得理他。

比如讓他定制太學條例,程頤認為“學校禮義相先之地”,認為“月使之爭,殊非教養之道”,要求取消月考。

奏請改“試”為“課”,學生沒學好,則學官“召而教之,更不考定高下”。

卻沒有想過不考怎麽知道學生有沒有學好呢?

其余還有設立尊賢堂,“延天下道德之士”。

卻不知道道德的標準是什麽。

又比如“省繁文以專委任”,丟掉制度,讓“有道德”的專員說了算。

又比如“厲繩檢以厚風教”,就是注重儀容,認真打考勤。

總之就是要求老師只管教,學生全部到校,卻不用管考試成績和學習效果,就跟教趙煦一樣。

一共搞了數十條,幾乎全部被禮部駁回。程頤還兀自申辯,“然朝廷訖不行”。

最後禦史中丞劉摯都看不下去了,上奏彈劾:“太學條例,獨可案據舊條,考其乖戾太甚者刪去之。”

批評程頤“高闊以慕古,新奇以變常,非徒無補而又有害”。

請求罷掉修學制所,讓程頤一邊涼快去,讓“學官正、錄以上修定見行條制”即可。

大蘇是個嘴欠的家夥,蘇油已經主動挑大梁搞定司馬光的喪事,就是怕他譏刺程頤導致分裂,結果蘇油是真不知道,程頤搞學制也能讓大蘇冷嘲熱諷,逐條批駁。

雖然的確值得批判,但是你應該像劉摯那樣堂堂正正地指出來,然後上奏由中書決定啊,在一邊冷嘲熱諷算什麽?

搞得程頤和程頤的門生不恨劉摯,反倒將大蘇恨得咬牙切齒。

這次彈劾試題事件,明顯就是程頤的門人搞的鬼。

蘇軾也不怕,上章自辯裏也指出了這個問題:“臣素疾程某之奸,亦未嘗假以辭色。”

明說他被攻擊的原因,就是因為程頤的門生把控著台諫,利用權力實施報復。

蘇油是宰相,台諫是制衡宰相的工具,因此台諫不怕宰相出來拉偏架,明著要整蘇軾。

如果蘇油跳出來那就最好,那就直接將火引到宰相身上,名聲大震;如果不跳出來也好,那就算是台諫給了新任宰相一個下馬威。

蘇油感到好好笑,這還真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了。

這幫人當他們是什麽了?又當自己是什麽了?

自己對文彥博呂公著伏低做小,對高滔滔趙煦尊重非常,每七天在朝堂當會議主持人苦口婆心,真就當自己是蘇大善人君子可欺之以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