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八十五章 折柳

蜀中豆花調料相當復雜,如今蜀中鹽井的豪富們,開始利用辣椒、鹽、香料、藥材,制作豆花調料,那是北派,講究濃郁的厚味。

而眉山以下,則是用姜蔥蒜,地方出產的香草,菜油麻油椒油辣油雞茸花生碎,調制成南派蘸料,吃的是一個“清鮮”。

要是加一點豬油臊子,那就更加的美味了。

蘇油估摸著範純仁舍不得做香辣醬,用的南派手法給二人調理蘸水,然後說道:“吃豆花飯配糙米才是絕配,糙米煮到夾生,濾起來入甑蒸熟,飯粒顆顆分散。”

“然後豆花點成後,加入米湯燉煮,會更加細嫩。”

“調料雖然復雜,但是卻都是田間地頭易得的東西,兩位嘗嘗。”

範純仁將豆花放入蘸水蘸了,堆到米飯上送入口中,評價到:“比豆腐嫰多了,端是好宴!雖然是尋常素食,經過方知味這樣一調理,滋味果然不同了!”

蘇油也開始吃:“因此生活儉樸,卻不一定就是粗陋,一合黃豆,也能制得一大鍋豆花,手法細致一些,調料復雜一些,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讓自己的生活更美好一些,這不是什麽過錯。”

“這還是長保康健之道,老是吃鹹菜,對身體不好。”

範純仁非常滿意,拿筷子指著豆花:“以此養族中蒙童,庶幾無愧也。”

蘇油說道:“濾出的豆渣可以作為牲畜的輔料,還可以養雞,養魚。當然人吃也沒毛病。”

“不過油料攝入必須保證,這其實也是省糧的秘方。”

“因此我建議相公將義莊的種植品種調整調整,每年要保證有一定面積的油菜、黃豆、花生;其余的土豆、玉黍也要有部分;當然小米、小麥還是主要的,畢竟還要給朝廷納糧呢。”

範純仁有些動容:“這就是明潤你請客的目的吧?”

蘇油拱手道:“油料、織物、糧食,農人保證這三樣收成,就能解決溫飽。關於這些作物套作與輪作的安排,穎昌府一帶,就拜托相公了。”

穎昌府在汴京南面,如今東明、尉氏、中牟、幾處的新農業已經很紮實,接下來還要繼續擴散推廣。

中國古代農業靠自發擴散是絕對不行的,鄉間相對封閉,老百姓對新作物新方法缺乏認知,接受程度不高,官府必須參與進推廣行為裏邊去,這是蘇油兩世得來的經驗。

王存也心細:“明潤這是陳米飯的做法吧?經過這樣一處理,官倉裏出來的陳米飯也能進嘴了。”

蘇油樂了:“明公即將按治揚州,沒錯,這還真是我小時候在眉山料理陳米的法子。”

王存笑盈盈地對著蘇油拱手:“明潤小老弟夠意思,仁而有術,無怪司馬公如此看重。”

一頓簡樸而不簡單的豆花飯吃過,三位名臣相互告別,朝著各自的治所出發。

範純仁騎馬,王存坐船,蘇油要去北邊登封黃河碼頭,沿河而下抵達大名。

如今的黃河不像後世,水量還行,如今汴京一帶冬日裏也在夾堤,待到春夏沖深河道。

這是一個非常麻煩的工程,沖刷的泥沙會被水流攜裹到下遊,給下遊造成擁堵的可能。

因此黃河束堤工程主要建造在大名府以下,大名府以上只有汴京一帶實施了一段,目的是保住一個王朝的都城。

好在上遊幾處沙區經過十數年的持續治理,如今的黃河水中的“沉積沙”算是越來越少,河水雖然依舊混黃,但是大多都是能被送入海口的“非沉積沙”。

即便如此,黃河在開封一帶依舊是“地上河”,無法營造大碼頭,蘇油要去黃河碼頭,還得爬坡,那個坡,叫“封丘”。

九月的黃河開始變枯,很快夔州型就不能通航了,因此蘇油要順道視察河工,行程還得抓緊。

來到碼頭,扁罐迎了上來,低聲說道:“父親,陛下在河工衙門裏。”

蘇油趕緊大步趕到河工衙門,就見趙煦在石薇和漏勺的陪同下,站在那裏好奇地擺弄著河工儀器。

蘇油躬身施禮:“微臣見過陛下,陛下是有旨意?”

趙煦情緒有些低落:“我是來給司徒送行的。”

說完將一枝紗布包著腐殖土,保護這根部的柳樹苗交給蘇油:“這是用寢宮前柳樹上取下來的枝條繁育的幼苗,司徒說過折柳之禮,你拿去種在大名府吧。”

蘇油將柳樹苗接過:“陛下如此厚恩,實在讓為臣感激莫名。漏勺,我走之後,你要好生陪伴陛下,不可懈怠,明白嗎?”

漏勺點頭,表示知道了。

蘇油將趙煦和漏勺帶到一邊,低聲說道:“臣要說的話,陛辭時已經對太皇太後和陛下都說過了,其實就一句最緊要,時刻牢記兩宮一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