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二十四章 眾將

蘇油憤憤不平:“等到朝廷的考試真的下來,他們才會知道我的好!”

說完又正色道:“你們武人也不能放松,口號我都跟你們想好了,‘早打晚打,早晚要打’,‘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只會撩刀,半個草包,能打能算,一條好漢’!”

一群軍中大佬頓時都笑尿了。

種詁癱在白藤椅子上:“哈哈哈哈,這就是探花郎想出來的詞兒?哈哈哈哈……”

蘇油不管:“你別管文辭雅不雅,軍爺們聽著帶勁兒才行。”

巢谷說道:“不過也在理,要是不懂理學,這個碉堡怕是都修不好。”

蘇油笑道:“元修老哥這例子可舉得不對,河北軍中可有造這個的高人,還很多,有些是真不懂理學。”

種詁頓時來了興趣:“誰呀?”

蘇油說道:“阿烈跟熾火兩軍裏邊,不少都是二林部裏出來的,他們部族不用水泥粘合,光用石塊都能壘砌出十多米高的碉樓。用上水泥,搞這麽個玩意兒不叫事兒。”

種詁大喜:“那這下我東線和中線就可以安心發展和操訓了。”

蘇油說道:“這次來也不是聽大家報喜的,更想聽聽你們有哪些難處苦處,需要四路都轉運司,節度府如何幫助解決的,只要提出來,我會盡量想辦法。”

種詁說道:“本來是要提的,比如前線軍力還是比較薄弱,防守面積過寬,後方人口基數不高,要真有戰事,轉運可能會成問題等等。”

“還有就是糧秣、物資、牛馬,不過跟明潤你談下來,這些都給你想到了。不過光想到不算啊,得盡快化作實利,厚培出根本。”

蘇油說道:“你放心,河北民力我已經調整了出來,很快就會見效。水路已經探明,很快你這裏就會收到機械、農具、各種建設和軍用的物資。”

種詁這才賊笑道:“既然明潤你如此上道,那我也不能白拿,給你出一招,算是禮尚往來。”

蘇油問道:“啥招?”

種詁得意地道:“聽說你苦於無法與太原打通便利通道?”

蘇油大驚:“種帥你能解決這事兒?”

種詁搖頭:“我可沒那本事兒,不過我對軍事地理和歷史感興趣,知道古時候就早有人嘗試過。”

蘇油趕緊找來自己的書包,翻出筆記本:“種帥你不早說!快快快,我都記下來。”

種詁說道:“東漢初匈奴強盛,漢明帝擊之,大軍駐屯於雁門,太行。”

“雖營屯田,然依舊不給,於是在明帝十年,漢始作蒲吾渠,以通漕船。”

“此漕由大白渠通綿蔓水,再由綿蔓水入汾水,以達羊腸倉。”

“大白渠在真定西面的獲鹿,綿蔓水即今之冶水,上遊源頭在太原府的壽陽。”

“而冶水附近的汾水支流,只有一條河,那就是洞過水。”

“而洞過水的上遊,也在壽陽!”

“因此東漢蒲吾渠,必然就在此地,而蒲吾,即今之平山在漢代的稱呼,也是冶水匯入滹沱河的地方。”

“因此這條渠,肯定就是在壽陽開鑿,溝通冶水與洞過水這兩條支流,穿過太行,將汾水與滹沱河聯系了起來。”

“靠,漢代?!”蘇油都驚著了:“他們成功了?”

“這個我就不知道了,我猜應該是沒成,否則後來就不用開鑿另一條了。”

“還有一條?”

“對,估計是蒲吾渠穿越太行過於艱難,於是在永平年間,東漢為了解決明潤如今想要解決的這個問題,又重新修建了一條漕渠。”

“這次選點,是利用太行、呂梁之間的豁口,從交城、太原北上,溝通汾水的支流楊興水與滹沱河的支流牧馬水,讓河北漕糧可以抵達定襄。”

蘇油將這兩條線路記錄在筆記本上,問道:“那這第二條線路,漢人成功了嗎?”

種詁說道:“如果說修渠,算是成功了;如果說漕運,算是失敗了。”

“何意?”

“因為那邊的漕渠過來,只到定襄。而沿滹沱河利用水運,一般抵達平山為止。從平山到定襄這段滹沱河天然河道,史稱‘三百八十九隘,前後沒溺,死者無算’,其後漢章帝派鄧訓考察,鄧訓奏稱水道兇險,認為不如驢輦,將之停了下來。”

蘇油點頭:“如今已過去千年,北方河道的水文情況需要重新考察,既然已經知道了大致線路,就算是有了線索,等回到大名我就給京師大學堂去信,讓他們查查這方面的資料;也會給各地知州們下文,查詢沿途情況。”

“等資料查實,我們派遣勘測小組去看看。”

“東漢人沒有高爆炸藥,他們不行,咱們不一定不行。要是真能成,這可就解決了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