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四十七章 攔駕

各地紛紛上書四路都轉運司,使相我們完成任務了,說好的政策呢?傾斜呢?良種農機技術人員呢?!

主動和被動,完全倒轉了過來。

秋收過後,民力便會到富余期,蘇油請求開始修造真太鐵路,徹底將四路連接起來。

鐵路造價五百六十萬貫,預計兩年完工,將由四路轉運司自行籌措。

高滔滔聞奏而喜,準了蘇油所請。

甲寅,京東西路發運使王巖叟入京,再任侍禦史。

這貨跟蘇軾是一對難兄難弟,王巖叟因附和朱光庭彈劾蘇軾出試題不當,被高滔滔各打五十大板,一起趕出了京城。

之後劉摯因呂大防吏額事被鄭雍楊畏攻擊,鄭雍將王巖叟定為劉黨。

高滔滔因此敲打了徐王趙顥,此番蘇軾入京,劉摯趁機為王巖叟求請,高滔滔覺得京中現在需要一些新的平衡,加強劉摯的話事權,同意了其所請。

王巖叟陛見謝恩,首先就關心趙煦的學習情況:“秋氣已涼,陛下閑燕之中,足以留意經史。舜雞鳴而起,大禹惜寸陰,願以舜、禹為法。”

明明秋老虎還有十幾個,老王卻認為趙煦童鞋愉快的暑假應該結束了。

趙煦只好打哈哈:“朕在禁中,常觀書不廢也。”

王巖叟又問趙煦近日觀何書。

趙煦當然不好意思說自己這段時間在忙著泡妞,反問巖叟:“王愛卿是從誰學?”

王巖叟對曰:“從河東寧智先生學,後歷仕四方,無常師。”

河東寧智,與真實歷史上的唐淹一樣,以學問道德聞名當時,但是卻是被歷史遺忘的人物。

趙煦又問:“那愛卿又怎麽認識韓琦的呢?”

王巖叟對曰:“因隨侍閑居北門,始識琦,得韓公舉薦辟為學官,其後又辟至幕府,隨之居相三年,至其葬乃去。”

趙煦問道:“那你跟韓公這麽久,韓公對你有何教誨嗎?”

王巖叟對道:“琦嘗教臣以事君之道,前不希寵,後不畏死,左右無所避,中間惟有誠意而已,臣佩以終身。”

趙煦稱道良久,又問:“治道何先?”

王巖叟對曰:“在上下之情交通,而無壅蔽之患。”

“上下之情所以通,由舉仁者而用之。仁者之心,上不忍欺其君,下不忍欺其民,故君有德意,推而達於下,民有疾苦,告而達於上,不以一身自便為心。”

帝曰:“安知仁人而舉之?”

對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剛毅木訥,近仁。”

趙煦搖頭:“朝臣各有性情,愛卿所言,只在其表。如匡師古輩,幾近剛毅木訥,其有仁乎?”

“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安民理政,未嘗有遺余力;於人寬嚴兩可之間,盡擇其寬;於己寬嚴兩可之間,則擇其嚴。有斯人,差近仁矣。”

王巖叟大驚:“陛下學識,非臣才可及,此聖君之言也。”

趙煦逼格滿滿地微笑,這是跟孟小妹仔閑聊的時候,小妹仔評價司徒的話,現在拿出來,當真是好使:“近日我真的在讀書,不然也不會小有所得。是吧?”

“愛卿因前事去職,的確是因為當時有不當之處,朝廷惜君敢言,故特旨召至,望愛卿今後繼續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王巖叟恭服:“聖天子在上,臣敢不盡心竭力。”

……

癸醜,兩宮幸李端願宅臨奠。

李端願是大宋從龍之家李崇矩之玄孫,其父是文武全才,弓馬嫻熟,還取得進士功名的李遵勖,其母是宋真宗的妹妹萬壽公主。

李崇矩在太祖的從龍之臣裏倒是沒有留下多大的名氣,不過此人異常信佛,在家中建了師館收容和尚,明知道和尚沒什麽本事,說謊會異術誆騙他,李崇矩也不計較。

後來李家倒是真出了個天下皆知的活佛——濟公。

因為父母是勛戚公主的緣故,李端願七歲便授如京副使,四遷為恩州團練使。

仁宗以歲旱,禦便殿慮囚,放宮女。李端願上疏:“縱釋有罪,小人之幸;放宮女為宦者專制,反失所歸,何以弭災變?”

解讀政治活動的角度,非常清奇。

知襄、郢二州期間,當時各路轉運使流行一種升官手段——進獻“羨財”。

羨財,就是地方截留的財政收入裏,超過常年的那一部分。進獻羨財,既說明自己治下人民安樂殷富,又可以表現出自己的愛君之心。

但是這些“羨財”是怎麽來的,其實大家都明白,又不是人人都有石成金蘇探花的本事兒。

當地路轉運使也以羨財數十萬被賞,李端願越級上奏,直接扯下遮羞的面紗,言本路比常賦三折,其民不堪。

仁宗怒,奪轉運使賞,重申折變之禁。

因為此事,李端願也吃了掛落,移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