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六十八章 不武之謀

“遼國見我朝紙鈔大興之狀,也不禁眼饞,司徒便順水推舟,每年為其加印二十五萬貫絹鈔,助其流通。”

“對遼國來說,這是大好事兒,但是前提是,絹鈔,同樣也得有信用。”

“絹鈔的信用,來自每年歲幣贈送給遼國的二十五萬貫絹帛。然和大宋以前的鹽銅庫本,如今的金銀庫本不同的是,歲幣的絹帛本沒有起到保證絹鈔信用的作用。”

“因為絹帛到了遼國,轉眼就被權勢豪強們瓜分,絹鈔,根本沒有庫本,沒有‘信用保證’。”

“然而絹鈔如今在遼國,尤其是在沿海商業發達的州郡,依舊用得很好,這卻是什麽原因呢?”

“原因就在,大宋通過四通海貿司,借用唐四郎的名義,通過控制獐子島上的海貿,控制了遼國南部的經濟,絹鈔的價值,一直是大宋在暗中維持!”

蔡京和曾布已經有些明白了,不過還是有些疑惑:“絹鈔一年二十五萬貫而已,起不到這麽大的作用吧?”

趙煦說道:“你們忘了司徒點石成金之能了,大宋其實不僅僅控制了每年的二十五萬貫的絹鈔,還將之作為工具,利用其堅挺的使用價值,悄悄投資了遼國南部諸州眾多的商鋪、工坊、礦冶、甚至……田土,而已。”

“到如今,遼國南院諸州,上至官府,下到平民,依賴四通海運司掌控的產業生活的人,不計其數。”

“而那些工坊的管事、船頭、賬房師爺,技工,很多本身就是宋人;他們的瓷坊,需要大宋的釉料;他們的醫館,需要大宋的成藥;他們的工坊,需要大宋的精料,器械。”

“他們和大宋的關系越來越深,他們如今就好像生活在一張薄薄荷葉上的青蛙。而那張荷葉,就是絹鈔,真正托住那張荷葉的,是大宋在底下的大手。”

呂大防翻冊子的手都在微微顫抖,腦子裏只有四個字,先帝和司徒,這是……大盜竊國!

章惇問道:“那我大宋為何還要援助遼國災荒?還要幫他們興修水利?”

趙煦還是一貫的撲克臉加沒有感情一般的聲音:“因為遼人又不是傻子。”

“司徒說遼人也有精英,他們也不傻,如果沒有短期利益,遼人轉眼就會識破大宋的計謀。”

“遼國乃是遊牧之族,只有替他們興修水利,他們有利可圖,才會從遊牧向農耕漸漸轉變。”

“但是這個轉變,注定是痛苦和脆弱的,稍不留意,就會萬劫不復。”

“在耶律洪基的眼裏,遼國北部契丹一族,才是國家的根本,只要他們保持遊牧之風,就能保證軍隊的強悍。”

“再利用南院諸州的經濟優勢,加上新得的長春洲、遼河兩處糧倉,就足以保證遼國的長盛不衰。”

“如果沒有外力的幹預,應該說,這樣的發展戰略,對遼國也非常不錯,耶律洪基,至少也是水準之上的君主。”

章惇已經開始處於小懵的邊緣:“那請問陛下,司徒可有講過,何計可破此局?”

“以臣想來,只要軍隊在耶律洪基和耶律延禧的手上,南部諸州,還敢不束手聽命?”

趙煦說道:“先帝和司徒認為,遼國和大宋,都是大國,大國不可能被人打敗,只能是自己打敗自己。”

“如果遼國軍力能夠震懾周鄰,穩定發展數十年,或者便如右相所言。”

“但是遼國以軍國起家,在轉變的過程中,必定會遇到重重艱難,比如完顏女直,如今已然扼控混同江和鴨淥江以東,加上四通的偏袒,宋遼木材利益的一半,已經歸完顏女直所有。”

“而如今韃靼人也已經利用西征,從大宋獲得了軍器,盔甲。”

“遼國不久,就會有一場可見的大規模戰爭,到時候耶律洪基必定會東征西討,也必然向南部諸州苛索錢糧。”

“如果沒有大宋幹預,這些錢糧南部州郡拿得出來。可要是剛好那個時候,帶給南部諸州繁華的絹鈔,突然一文不值了呢?”

“嘶——”

“南部諸州郡任由遼庭苛索,以前那是因為他們沒有別的選擇,可現在大宋告訴他們,其實他們有更好的選擇呢?”

“嘶——”

“如果大宋告訴他們,絹鈔的價值都是大宋在維持,如果在他們遊移不定的時候,大宋以拯救南部官員、豪紳的產業相要挾呢?”

“嘶——”

“如果大宋告訴他們,水師已經隔斷白馬河、分割了桑幹河,灤河,甚至遼河,其實他們已經沒有選擇了呢?”

“嘶——”

“如果大宋告訴他們,大宋有能力保護他們不被契丹苛刻勒索,不被女直掃蕩威脅,只要他們願意接受大宋的保護呢?!”

群臣都已經被震驚得腦子裏一片空白,按照蘇油的意思,是要趁遼國大亂之機,割裂南北。